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围产期颈部肌肉受到牵拉、挫伤甚至出血是小儿肌性斜颈最常见的原因。
如果治疗不及时,随患儿年龄增长,颈部的畸形也会加重。可能出现斜方肌短缩,颈部、面部发育不对称,斜视,颈椎侧弯变形,甚至永久性斜颈。
病因
先天性斜颈直接病因为,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引起挛缩。但引起肌纤维化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在分娩时被损伤。
2、产伤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出血,出现血肿后机化挛缩。
3、胎儿位置异常、产伤及难产均可导致先天性斜颈。胎儿在子宫内位置异常,尤其是臀产位,可能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过大,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被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
4、产伤导致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形成斜颈。
5、可能与胸锁乳突肌内静脉急性梗阻有关。
临床表现
畸形可在出生时存在,也可在婴儿出生后2-3周出现。症状如下:
1、疾病初期,患儿仅有头部运动受限,无明显斜颈的表现。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
2、2-4周内肿块逐渐增大;
3、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开始退缩,2-6个月内可能逐渐消失;
4、若未行正规治疗,部分患儿肌肉可能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质地较硬的束条状物,导致斜颈,继而面部变形。
若未能及时纠正畸形,可能面部畸形严重,或导致颅骨不对称,颈椎、胸椎侧弯。
检查
建议采取影像学检查,观察双侧胸锁乳突肌是否存在异常病变。包括肌肉的连续性,肿块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如新生儿出生后两周内出现颈部出现质地较硬的肿块,但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且肿块边界清楚,可活动,X线片未见颈椎异常,可诊断为先天性斜颈。
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尽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非手术疗法
对于1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患者,建议进行按摩、理疗。在医师指导下,由父母做患儿颈部被动牵拉活动。
(1)头部先向健侧牵动;
(2)下颌转向患侧。
动作需缓慢进行,每天做颈部被动活动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另外,哺乳时需将患儿患侧固定在母亲胸前,晚上睡觉后用沙袋保持头部处于矫正位置。
经一年左右的保守治疗,76%-86%患儿可得到矫正。
2、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患儿已经>1岁且未经治疗,由于肌肉纤维化,面部畸形,只有通过手术才能矫正。
手术最佳年龄为1-5岁。5岁以上患儿多畸形较重,面部变形较难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