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要学懂学透学好萧军广场赋高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年轻时候的萧军

萧军去延安时正逢夏季,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在毛主席住的窖洞,团座在炉台旁,同主席倾心交流。主席对萧军说:“你是极坦白且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之后相互保持通信往来,密切交往,畅叙延安的党内整风情况。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仅敢于滔滔不绝地倾吐肺腑之言,必要时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毛主席殷萧军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切之心,犹如一对恋人!

萧军决心留在延安。有幸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主席的报告,明确文艺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追求的方向。年,突然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之后,重返文艺故乡哈尔滨,受到全市各界人士热烈欢迎的同时,东北文坛内部有些人,从萧军的文章和讲话中,断章取义,无限上纲,说他“诽谤人民政府,诬蔑土地改革,反对人民解放战争,挑拨中苏友谊”等,对其大肆围攻,被挤出文坛。更有甚者,在年2月的《文艺报》中说:“萧军在延安与某些人‘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堂活动。”暗指同右倾机会主义者王明私通。就这样,盛世之下遭厄运,成为弃民。萧军不甘寂寞,下决心重振精神,不走世外桃源之路,下矿山,写长篇,以《五月的矿山》和《第三代》等著作的面世大破云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和拼搏迎来春天,企盼大雨淋身,洗去污垢,还洁白一身!

萧军被排斥走出文艺界之后,在北京找个寒酸的寓所一住十几年。出入昂首阔步,居高临下,尽管隐居茅庐自尊自信,从不低头。心安理得,悠斋悠斋!虽然身陷囹圄,手中紧握椽笔,不停的书写新篇。在蜗居的小院,虽然伤感重重,仍然苦中取乐,培育一个尤如园林的小花园,栽枣树、种蔬菜,草有意,花有情,格外温馨。居陋室,立场坚定,不忘初心,不效潘岳站错队,免招杀身。静下心来,写诗作赋,不学庾信,不为名、不为利,过着休闲自在的生活。树下放张小床,不时进入梦幻的甜香。醒来望着天空的繁星,仿佛在梦语中回荡。饱经风霜的身躯侧翻,双眼斜视身旁,思念着晚年何时才能安祥?又一想,不能坐享清闲,还要拼搏向上。进而注释鲁迅书简,弘扬大师的风范。回忆当年哭拜恩师,训语箴言犹在耳旁。有朝一日黄泉相见,再吐肺腑之言。

解读萧红书札,起早贪晚,当年的音容眼前浮现。经常回味握手余香。坐在窗前,愉悦回顾恩师的辛苦与栽培,双双立志为大师鸣冤雪恨,牢记所走的曲折路程和生死离别的忧伤。原想百年好合、共渡终生的誓语怎么突然就变了呢?当年星光逃亡以及白头偕老的豪言哪里去了呢?

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我现在的心情同唐代元積被“时论所薄、心情不愉”一样,彻夜泪开双眼;又如同东坡先生生在四川眉山,死后葬于江苏常州,远离故土,多么孤单!回眸往事,能不依恋吗?我与你(萧红)已经分手了,有话对谁说呢?

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萧军以古稀之年出席大会,重返文坛。经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批复,取消对他的错误批判和一切诬陷不实之词,恢复原任文学艺术团体的职务,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北京作协副主席。从此之后,精神越加振奋、信心十足,再版了《八月乡村》和《第三代》等著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重整旗鼓,重操旧业,以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开创新业,举起旗、拿起枪,同敌人口诛笔伐、赤膊上阵,一决高低。

“九·一八”事变之后,萧军有感“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立志反抗。与军人朋友在吉林省呼兰县密谋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为了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被誉为“抗日文学的一面旗帜”,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

四届文代会之后,催生萧老更大更新的精神活力,频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老当益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种报告会、讲学会,精神矍铄,威风凛凛。

然而,使他始终眷恋的是生我养我的家乡的山和水。离开家乡50年啦,该回家看看啦!踏上故土,寻找童年的足迹,这条小路是不是当初的那条呢?幽静安闲的小路,似乎当年骑驴相媳妇的那条。啊啊,真好!毛主席曾问过的村名,还是那个老名字。小小的山村在世界文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破旧院墙的门口有眼老井,这不就是我的家门吗?说话的乡音,不就是小时候的小朋友吗?凌水旁的身影就像妈妈健在,眺望朦胧的青山,旧梦开始浮现。激情的泪水如雨般的往下淌,好像我的童年再现。浓浓的乡愁,游子归来,喜见孙辈人真欢欣!

今昔对比,亦梦亦幻,青山依在,蓝天飘白,乡名未变,面貌已新;绿地红楼,城乡难辨。禽行犬吠,榆柳上成荫。路坦平,线塔蔽云,棚菜丰硕,工厂轰鸣,滨海水乡,和谐共生。

好一个美丽的碾盘沟,凌河潺潺流水,山峦矬落攀生。杨柳轻扬柔如娘,伤心的往事就是杵米捶裳。霜打秋菊伤五娘(五姑),漏孔窗风透心凉。现今的家乡一片新面貌,青山绿水着人意,社会稳定人心齐。果园村姑采桑忙,汗流满面往下淌。田野秋收瓜果香,农民丰收喜洋洋。这哪里是《八月乡村》啊,比《八月乡村》还要强。

游子乍定携眷返乡,四邻闻讯惊喜若狂。拉着手牵着袖边欢呼边照相;在广袤的大地上,人们席地而坐,自由自在地享受丽日风光。坐在炕头上老亲少友叙家常。顺手从田间摘来各类鲜熟的瓜果,摆在桌子上,尤如大地回春,分给大家品尝。燉一锅新鲜的海鲜,庆贺丰硕的金秋。喝上一壶老酒,打开话匣子,从内心里迸发出陈年旧语。游子归来,似乎手中有把钥匙,开启对往事的牵挂和思念。谁在弹电子琴啊?把思乡的心情演奏得那样沉深和忧伤,就连明月也发暗光。回想年轻的往事,真叫人笑断肠。随便找来几名资深乡友,举起大碗喝酒,回忆过去方显壮志豪情。现在的时情好了,排除了隐患。回忆过去,翠岩山一带曾有劫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拉帮结伙,寻情闹事;更可恶的是:有些鲁莽青年,敌友不分,混成一团的乱世之秋早已不见踪影。然而家乡就是我心中的丰碑,打上永恒的烙印。无论是梦中还是撰文,故土的一段生活始终萦绕在身上。地方不大,风景不少,抗日文学的旗帜最早从这个北国小村往全国飘扬。

汽车嘀嘀,没有古时的味道,手机嗡嗡,彰显不出茶马古道。老宅檐下滴雨,尤如自在唠叨。拂去浮云,露出新貌。一时间,雨后天晴,彩虹高照,胸中的心结和瘀闷顿时消。

秋天的景色更好,麦浪滚滚,菊花飘香,遍山野草也芬芳。沉下心来,回忆往事,再叙衷肠。我只能用诗赋将家乡的底蕴豪情颂扬。家乡人民最知游子之心,游子晚年最想回故乡,终有一日要叶落归根。

年萧军重返文坛之后,文化战线对以萧军为领导的现代文学史开始深入研究,同时,对萧军的生平与创作的挖掘形成热潮。为了把萧军的作品搜集、整理、保存、利用起来,以适应国内外对萧军文学研究的需要。于年9月,在各级领导及萧军本人的大力支持下,“萧军资料室”在锦县建成,年5月改建成为国内最大的“萧军资料馆”。

萧军抗日救国,写了大量文章,贡献出毕生精力,当家乡人民得知他晚年要回故土的愿望之后,期盼和欢迎游子归宗。

百年往事,散如烟云;胸怀坦荡,正气一身;跨界领军,青史有名。著作藏品散放,萧翁燃心;得知建馆统藏,了却初心。

从戎伊始,战友方靖远彻夜陪伴书文;幸会萧红喜庆一宗;忝列鲁门,捍卫新文化接历传承。

年“七七”事变之后,萧军于年第一次去延安,受到毛主席的热烈欢迎。毛主席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同你谈得来。”萧军在延安期间创办《文化报》发表一篇主张各民族平等相处的文章,被扣上“反苏、反共”的罪行,被挤出文坛。年11月,萧军参加全国第四届文代会重返文坛。经中央批复:取消对萧军的诬陷不实之词恢复名誉和职务,还一身清白,此时方觉死亦无憾!但他一直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他流下热泪,满面泪水,下流湿襟。顿时方觉在世的时间不长了,于是挥笔写下遗书:“诗书还家,故土归魂”,完结终身大事。

萧军逝世的消息传到家乡后,人们再想,今后的现代文坛由谁领导呢?毫无疑问,还得归属迅公。尽管当年萧军几经出入文坛,最终的时代精神还属萧军。走遍天南地北,终究魂归本村。家乡人承诺、继承萧公的遗志,后继有人。

根据萧军生前遗愿,萧军的骨灰分两处安葬,一处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另一处就是家乡锦县(现为凌海市)凌河公园(现在的萧军公园)。祝愿萧老的灵魂与家乡的芳草共享共荣,让他的诗文伴着凌水长吟!

萧军早年离家的初心,为了家乡的崛起和中华复兴!他的华美诗文歌颂锦绣之乡,他的大名为家乡名望增辉!看萧军当年出走的小小的碾盘沟,如今已是流芳千古的胜境。

茅草房已经翻新,故居焕发青春。当年的卧龙腾飞,给家乡增添了荣光!回头一望,那时身居陋室,对萧军的成长没有任何影响。

东坡生于北宋眉州,他久负盛名的《前赤壁赋》写于赤壁矶下的江湾子,其中开头的第一句“大江东去……”,气势恢弘,令人寻味!而杜牧在黄州写的一首《赤壁》不是三国赤壁,不是打仗的地方,是讹传。“三味书屋”和“呐喊”都是鲁迅的文章,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今天坐在老舍茶馆里,享一片清心。

回忆呼兰小院,又见萧红身影。联想乌镇茅屋,尤如乘坐乌蓬船夜游沉沉。位于南昌赣江之滨的《腾王阁》,由王勃撰写的《腾王阁序》引爆千古文人。孙髯写的昆明大观楼字长联,流传千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的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自古就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中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扬名天下。

从上述的史实我们相信,景由地生,地因人而传,人以文而立,文至情而神也。

萧军百年华诞,欣逢盛世,回首往事之时,家乡人民欢聚一城,举行隆重庆典,欢呼雕像落成。重修遗址、展馆扩容、陈列真品,似乎真人来临。开辟新广场,展现如画“乡村”;百尺长廊,壁刻长赋墨香久存;这个关外小村,以第一长卷镌刻精深而闻名。“天人合一”山水情,和谐共生乐融融。由于萧军的长存,故里赖以复兴!

居高远眺:有气吞山河之势,绕场一周方显文化之魂。一副“广场赋”引来八方客和五洲宾朋;绿草如茵的广场绽放思念之情;由广场往下走到乡间小路后,回眸一望:没有别的话可说,只能“呐喊”:太壮观了!我萧军的家乡太美了!讫功之后,家乡换新颜;宏图锦绣,前程可观,欢呼声在空中回荡。借用一壁长墙,抓住机遇,拿起椽笔抒写心中的华章。

待续……

年生,东北林业大学(——)五年制本科毕业,是年来到锦州工作,曾任市木材公司、市物资局、市经合局(原经协办)、辽西经济区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年退休开始创作杂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人文锦州》的编纂工作。

编辑:幸运草

图片来自萧军纪念馆

用智慧启迪人生、浸润心灵,用文化传播精彩。

欢迎您的参与,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