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俪获赞30万的微博隐藏着一本育儿经真正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wangbawang.com/m/

文/李不悔

前几日,看见孙俪在微博中晒出两张邓超与孩子的照片。

照片中的邓超画着老年妆,双鬓微白,与一双儿女亲昵互动。

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邓超不禁泪目,坦言自己不想变老,想看着孩子长大。

银幕上,他们是光芒四射的演员,生活中,他们就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一对平凡的父母,他们彼此相爱,互相扶持,甘做对方最坚强的后盾。

这样的家庭,养出一双怎样的儿女?

就在不久前,邓超自导自演的电影在上海举行首映礼,孙俪特地从剧组请假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赶到现场,一家四口合体走红毯。

等等目不斜视走向前方,镇定自若自信满满,一晃眼以为看到童年版木村拓哉,小小人儿气场十足,而小花妹妹也谨记妈妈叮嘱,穿裙子腿不要迈得太大、不能做鬼脸,一直以军姿站式不苟言笑。

这让人不禁想起孙俪在多年前接受采访时,她在上楼梯及坐下前都会拉好裙子,一幅严谨保守的模样,母女俩如出一辙。

无论有他们演过多少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这一双儿女,才是邓超和孙俪最好的人生作品。

很多人说,翻看孙俪的微博,就像在看一本育儿经。

她在博文中写道:“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爱的人,那么首先就让孩子感受到爱,让他们在爱的环境里成长。”

深以为然。

所谓“富养儿女”,不是给孩子花不完的钱,享不完的闲。

给予孩子爱,让孩子体会到爱,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才是真正的富养。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力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邓超和孙俪的爱情故事一直让人羡慕。在纷纷扰扰的娱乐圈,分手、离婚等新闻实乃常事,而他们却用亲身经历来诠释着最美好的爱情。

翻看邓超的微博,会发现这个幽默风趣的男人,是个极为细心浪漫的人。

每年的纪念日、生日、情人节,他都会准时发微博向老婆示爱,再精心备好礼物,想方设法与孙俪一起庆祝。

每逢孩子们的节日,作为爸爸的他也从未缺席。

圣诞节时为了给孩子惊喜,即便是生病、过敏也坚持扮演圣诞老人;在外地录制节目,工作结束后都来不及卸妆,搭乘半夜的飞机回到家中,只为了和小朋友们一起吹灭生日蜡烛。

仪式感不仅仅是婚姻的保鲜剂,更是一种教育范本。孩子在参与中感受到被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

反观等等和小花,从不掩饰对父母的爱,写信、送礼物、节日表白,样样学得精通;兄妹二人还会为了“妈妈和其他女演员相比谁更美”而拌嘴;三岁的等等在上幼儿园时,脱口而出“爱就是保护”。

与孩子而言,仪式感,是他们踏入新的征程的最好纪念,是他们漫漫人生中的重要印记。

让孩子从小带着仪式感成长,将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忆印刻到孩子和我们的生命之中,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有一些家庭认为,所谓的仪式感,不过是拿钱堆砌起来的华而不实的生活,整日被工作以及各样鸡毛蒜皮的琐事所累,哪还有这种闲情逸致?

实际上,仪式感看中的并不是花多少钱,而是饱含多少心思。

共进晚餐时地轻松聊天;睡前亲昵甜蜜的晚安;周末全家动员地的大扫除等,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就是最美的仪式。

小小的仪式,赋予特定时刻更深的精神价值。它的存在让你明白,有人愿意花心思、花时间、花精力去给你惊喜,让你开心,有人在乎你,有人陪伴你,有人爱你。

只有如此,孩子内心那颗善良的种子才会萌芽开花,才能真正舒展、妥帖、优雅地绽放。

情绪感染,你的脾气中藏着孩子的未来

孙俪在戏中常扮演气场全开的大女主角色,在生活中也是说一不二的“娘娘”,性情直爽的她也会在孩子犯错时发脾气。不过几分钟后,她又会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安慰,并提醒自己:教育孩子,不要说教,要理解、支持、鼓励。

诚然,天下哪位父母没有严词厉色的一面?但是,为人父母,应当谨记:发脾气是最无益的教育方法之一。

之前看了在一档真人秀节目,在一面墙壁上,挂着“我养你有什么用”、“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等极具杀伤力的话。

嘉宾杨幂看着这些醒目大字,不假思索地说:“我这辈子都不会对我的孩子说这种话。”

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前不久,各地高考成绩相继公布。一名女学生考试发挥时常,心情极度低落沮丧。本该是寻求安慰的时候,可这时她的父亲却说了一句:“考的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也许父亲也只是气急败坏之下的无心之失,但于孩子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她信以为真,留下一封遗书后,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遗书上写着一句话“爸爸妈妈,对不起,我让你失望了”。

父亲不经意间的一句气话,成为了压垮孩子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恶语会伤人,还会杀人,会伤心,也会诛心。

沈阳市曾做过一项调查,欲探求少管所中孩子们犯罪的根本原因。可调查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半数以上的孩子,都坦言受过父母的语言暴力。

被骂废物、被看不起,从来没享受过被夸奖的快乐,从来没有体会过被鼓励的滋味。伴随着他们童年的,不是父母暖心的叮咛,而是一句句无情地辱骂。

他们变得自卑、自我厌恶,渐渐地,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那些难听的字眼,犹如一根根尖刺,深深扎在了孩子们心上,摧毁了他们的一生。

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你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不要让自己的脾气毁了孩子的未来,不要让自己的话语成了伤害孩子的罪魁祸首。

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句挖苦嘲讽的话并不能立竿见影。要想让孩子能够成长为你想要的样子,就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

一味的责备和打骂只会适得其反,温柔比蛮横,更有力量。

为人父母,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温柔理智的方式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安全感,满足孩子对爱的期待

姜文,名声大噪的导演,却在节目《十三邀》中袒露,年少时自己极度自卑。

当年他考上中戏,拿着录取通知书一路跑回家,兴冲冲地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而母亲只是瞧了一眼通知书,冷淡地对他说:“你看你衣服还没洗呢。”

“中国式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总是很吝啬,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哪怕是孩子取得一些小成就时,也打着“怕孩子骄傲”的旗号,选择对此视而不见。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存在性焦虑”。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始终保持一种冷漠敷衍的态度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什么存在感的,他们找不到亲情中的安全感。

于他们而言,被无视相当于被抛弃。

要知道,有安全感的孩子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

前者心中充满自信和阳光,他们懂得爱自己,也会爱他人;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渴求被爱,爱得患得患失。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生都对爱充满期待,可长期以来父母对她的无视,使她在面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之时,总是习惯性的妥协。

在每一段人际交往中,她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可最后,快乐是别人的,她一无所有。

当你不爱自己完全的迎合讨好满足别人期待的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提线木偶,没有人会尊重你,也不会爱你。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断的反复的确认才会坚固的。

回应孩子,未必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暖心的拥抱,这些细微动作里都隐含着大大的鼓励。

时光如白驹过隙,父母能够真正被孩子需要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几年,所以,一定要珍惜这段时间。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勇敢而幸福地度过此生。

古语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当今时代,就是一个拼爹拼妈拼家产的时代。

起跑线决定终点线。家长们拼尽全力工作,省吃俭用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恨不得给孩子报十几个特长班,只为能给他们的人生简历加分。

其实,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予孩子足够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