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集亲11次的余生,不说自己是甜宠 [复制链接]

1#

承认吧,甜宠剧根本不是一种类型。

国产剧类型鄙视链年年在更新,这两年掉到鄙视链底端的,是甜宠剧。

嗑CP仍是刚需,但需求不只归甜宠剧管。回想一下今年的国产剧,出圈的“嗑点”的大都不是那些专讲甜宠故事的CP:《余生,请多指教》里一集11场吻戏的“按头嗑糖”,未必比得上《心居》里一起搞事业的海清和张颂文“好嗑”;比八个机位的吻戏更让人上头的,竟然是《开端》里赵今麦和白敬亭的一个拥抱。

在所谓“甜宠剧”里,再出彩的故事情节,都只是男女主爱情故事的帮衬,如果剧情出彩都做不到,那就只能靠画面大差不差的拥抱、接吻和结婚“名场面”了。

“CP感”是玄学,甜宠剧把成功押宝在这种无法言说的地方,就注定了它的成功几率不会太高。这几年甜宠剧数量爆仓,但每年真正火到“出圈”的,也就那么一两部,大多数按照所谓“甜宠剧”模板想要复制的,都成了炮灰。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当它们不断与“傻白甜”之类的标签绑定,行业对这个新词的认可度也在下降。如果说早期给自己打上甜宠标签的剧是为了精准狙击圈层用户,那么发展到如今,至少包括《余生》在内的大部分讲爱情的剧,宁可瞄准“生活流”和“真实感”,也不说自己是“甜宠”了。

一种网生类型

以爱情为母题的剧集作品,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转向。

90年代初,琼瑶与湖南电视台达成合作,开始了此后几乎一年一部琼瑶剧的“轰炸”,琼瑶的小说也由此在大陆获得大规模出版,并影响了一代言情小说家。琼瑶剧的盛行,是彼时主流感情观的侧面体现。琼瑶笔下浪漫痴缠的爱情故事,正好与90年代青年群体大胆表达、情感解放的思潮相呼应。

这个时期的言情剧,大都拿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要么是两家有世仇,要么是阶级身份有着巨大差异,再加几个竞争力极强的第三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伴随着琼瑶剧成长起来的言情小说家们,也十分擅长将“虐恋情深”发挥到极致。明晓溪的《泡沫之夏》,集失忆、第三者等虐恋元素于一身;桐华的《步步惊心》结局同样“全员BE”,女主角马尔泰·若曦和四阿哥、八阿哥两大“官配”都没有终成眷属。

与此并线的,基于校园和年轻人生活的台产偶像剧,也早早开辟了大陆市场。年,《流星花园》在大陆引发了轰动效应,也激发了电视台引进台湾偶像剧的热情。以湖南卫视为例,其年年度收视第二、第三、第五的《绿光森林》《星苹果乐园》及《东方朱丽叶》都是台剧,年收视冠军则是平均收视率1.8%的台剧《公主小妹》。

与爱将故事放进宏大历史背景下,描绘人群的阶层、年龄层更广阔的的琼瑶剧相比,台湾偶像剧聚焦于俊男美女的恋爱,不需要再承担和描写时代故事,是更为轻盈的爱情故事。

如果说偶像剧是言情剧的简化,那么甜宠剧就是偶像剧的简化。在《王子变青蛙》和《放羊的星星》里,我们还能看到虐得要命的失忆梗和车祸梗,《流星花园》里有“给你五百万离开我儿子”的恶婆婆,那么,在甜宠剧里,就连这些也通通不存在了。

除了糖分浓度更高之外,偶像剧和甜宠剧的区别之一在于关系推动方,在传统的偶像剧模式里,男方往往主导包括感情关系在内的一切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身份无关,即便是“霸道总裁”的设定,只要出现在甜宠剧里,在二者的关系里仍然不占主导地位。一个较为极致的例子是《我的巴比伦恋人》,男主是从女主写的小说里穿越而来的“王子”,其一举一动都是由过去的女主“操控”。

虽然都是以爱情为核心而创作,但甜宠剧并不归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剧范畴。在类型划分较为严格的电影领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认为爱情片“不是逃避现实的空中楼阁”,因为“对爱情的描摹离不开对爱情、婚姻、性三者关系的探讨”,而甜宠剧显然不涉及这个领域。

甜宠剧是在互联网语境下诞生的伪剧集类型。从命名上看,它既不是以年代维度划分(古代、当代、现代),也不是依据发生场域而定(家庭、农村、都市),更不像悬疑剧、武侠剧一样具有独特而明确的剧作风格。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也提到,甜宠剧从学术意义上看,并不是一个类型,而是类型杂糅里的一种剧作方向。

从这个角度说,它更像是爱情故事里的一种“切片”,提取并放大了亲密关系中的“甜”和“宠”。“甜”指的是剥离了爱情中的波折与痛苦,展现真空般的甜蜜,“宠”则是一个带有明显人称指向的标签,在传统的亲密关系里,女性往往是“被宠爱”的一方。

让甜宠剧这个概念正式走入大众视野的,是年播出的《双世宠妃》。该剧改编自小说《爆笑宠妃:爷我等你休妻》,集合了古装、穿越、喜剧等元素,为了突出差异化,以“甜宠”作为第一传播点,聚焦男女主角之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在《双世宠妃》的豆瓣热门短评里,有网友用这部剧调侃同期播出的大女主剧《楚乔传》:“林更新快看看人家的男主剧本怎么写的!两集结婚,三集接吻,八集圆房,如果宇文玥有月七一半手快,楚乔怎么会跟别人跑了三年!”

《双世宠妃》凭借着仅万的投入,获得了将近40亿的网络播放量,并乘势推出第二部。两部作品的累计播放量超过90亿次。有网友统计,《双世宠妃2》0集的长度中,男女主的吻戏多达4场——吻戏数量也被看作是衡量一部甜宠剧糖分是否足够的标准之一。

甜宠剧自此成了“以小博大”的热门赛道。年开始,甜宠剧进入批量生产的高速增长期,艺恩数据显示,甜宠剧的播出数量由年的8部大幅提升至年的95部,平台也纷纷发力,优酷、爱奇艺和芒果TV都为甜宠剧开设了专门的剧场。

从内容上看,甜宠剧处在多个剧集类型的交叉地带,都市爱情、青春偶像、古装、奇幻……这些类型都可以被甜宠剧加以挪用与改造,区别只是在于始终将故事重心放置于男女主角的关系上。

过于聚焦的内容重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甜宠剧的故事容量。为了打出差异化,甜宠剧逐渐走上了两条路径:

其一是叠加职场buff,即在男女主角的职业上做文章。这几年的甜宠剧里,就出现了厨师、电竞选手、记者、作家、明星等等多个不同的职业,而诸如医生、教授、公司总裁这些常规职业,对现在的观众而言已经不再新鲜了。

其二则是“高概念”和“强设定”。像穿越这种被古装剧玩了多年的梗,有了更新鲜的呈现形式,《我的巴比伦恋人》就是男主角从小说里穿越出来,年初播出的《一闪一闪亮星星》和隔壁《开端》一样大玩时间循环,《变成你的那一天》则是借用了“男女互换身体”梗。

其实,韩剧早在上一个十年就尝到了“好设定”的甜头,《蓝色大海的传说》里,女主角是一条美人鱼,《听见你的声音》和《匹诺曹》里的主角都有特异功能,《来自星星的你》和《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的男主角们甚至都来自异次元。

用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背景,来消解甜宠本身带来的“虚假”感,同时丰富剧情的可能性,在这些高概念的甜宠剧里,一切不以谈恋爱为目的的超能力都是耍流氓。

不过,再新鲜的职业或是再好的设定,都只是甜宠剧的“壳”,其内核还是男女双方的互动过程,以及用无数足够“甜宠”的桥段支撑起的、所谓爱情的“符号学”——在甜宠剧里,一切与爱情有关的桥段被虚化为符号,无论是牵手还是拥抱,沙发吻还是衣柜吻,都只不过是爱情最浅显的表征。

爆款,一门玄学

稍微复盘一下每年从激烈竞争中成功突围的甜宠剧不难发现,在这个赛道,想要成为“爆款”,是一门玄学。

能成为爆款的甜宠剧,大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男女主演必须颜值在线,而且有CP感,人设要好,不能有明显bug,撒糖要自然,套路要新鲜。但仔细拆解一下会发现,这些要求背后并不存在一套可被复刻的公式。

抛开颜值和演技这种见仁见智的指标不谈,就拿人设来说,甜宠剧的主角人设一直在跟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更多出现在女主角身上。

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女主角要尽量“平凡”,要么是身份平凡,要么是性格平凡,总而言之,离观众越近越好,就连《你是我的荣耀》里美艳大明星乔晶晶,都经历过“告白失败”的青春期。

不过,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像《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这种“袁湘琴”式的追随型女主已经略显过时,现在更强调的是“双强”,即男女主角在身份、地位和能力等方面势均力敌,差不多能打个平手最好。为了达成这种平衡,但又不因为女主“过强”而失去代入感,男主角一般都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比如赚得没有乔晶晶多的于途,和0岁还在租房的顾魏。

又要平凡又要平等,人设做不好的结果就是失真。《余生,请多指教》前两集,女主角林之校就因为疑似“医闹”的剧情引发了较大争议,有不少原著粉并不满意剧中弱化林之校能力的改编。在剧里,林之校虽然是校乐团的大提琴手,但却因为技术不过关被“发配”去打三角铁,还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觉得自己“配不上顾医生”。

和女主角相比,男主角的人设倒是一以贯之,标准是“离观众的现实生活越远越好”,他们要么是专情的禁欲男神,要么是智商情商双高的天之骄子。

和过去偶像剧里的霸道总裁不一样的是,这些优秀的男主角没有拿着五百万要女主角离开的恶毒母亲,也没有青梅竹马门当户对的女二号,一切可能会对爱情带来阻碍的因素都不存在,而他们的家世地位,又足以支撑一场不考虑物质的纯粹爱情。

人设之外,CP感更是一门玄学。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准确定义出到底何为“CP感”,出演甜宠剧的演员,硬件条件大都比较能打,但帅哥配美女并不是一定能产生火花,气质、身材、气场甚至五官结构,都可能影响“CP感”。

从剧里到剧外,甜宠剧的生死,一半靠男女主在剧中的CP感,另一半则靠剧外的互动。不可控的后续营业也因此成为不定时炸弹。《御赐小仵作》的剧内CP就因为营业期传出男主恋情而迅速冷却,男女主演二搭的消息前几天传出来后,有不少曾经受伤的CP粉表示“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