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斜弱视及其治疗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lx/

综述

Review

文章来源:邓骏杰,强俊,何鲜桂,许迅.斜弱视及其治疗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9(11):-.

摘要

斜弱视是儿童期常见的视觉发育相关性眼病,斜弱视及其治疗与患儿的社会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斜视患儿容易受到疏远和歧视,社会心理问题发生率较正常儿童高,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障碍,及时的斜视治疗能给患儿带来积极的社会心理影响。弱视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已有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弱视治疗可能给患儿社会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弱视治疗的依从性,使治疗过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小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斜弱视患儿在社会生活、学习及治疗中面临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将逐步得以阐明,可为心理干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关键词:斜视;弱视;治疗;心理健康;综述

前言

斜视和弱视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视觉发育相关性眼病。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儿童斜视患病率为0.3%~5.6%,弱视患病率约为1%[1-8]。斜视是指一眼注视时,另一眼视轴偏离平行的异常眼位[9]。斜视可导致复视、弱视、斜颈等问题,会对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10,11]。斜视治疗方法因斜视类型而异,常用治疗手段包括戴镜矫正、手术等。弱视是指视觉发育期内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而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9]。双眼异常相互作用或形觉剥夺是弱视形成的基础,因此去除形觉剥夺、遮盖疗法和压抑疗法是治疗弱视的主要方法。

斜弱视不仅对儿童双眼视功能发育有严重影响,而且对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亦有负面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包括与他人交往、学习、课外活动等,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延续至成年。另有研究表明,斜弱视会对儿童的父母和家庭关系产生影响,尤其是患儿的母亲[12-14]。还有研究表明,除了斜弱视本身会对患儿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外,斜弱视的治疗过程也会对其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诸多影响,甚至有研究认为斜弱视对患儿社会心理健康影响起始于治疗之后[15]。据此,笔者就儿童斜弱视及其治疗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展开综述,为发现、处理斜弱视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1

儿童斜弱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1斜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显示,斜视儿童常受到疏远和歧视。Duke-Elder是最早提出斜视可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专家之一,他认为斜视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永久的损害[16]。Uretmen等[17]对2名男孩和2名女孩的照片进行修改,将同一儿童的正视眼、内斜视、外斜视3种形式的照片展示给参与研究的小学教师,发现教师对斜视照片的总体评价较正视眼低,其中内斜视者较外斜视者低。Paysse等[18]研究发现,儿童开始对斜视者出现负面态度大约出现在6岁左右。Lukman等[19]研究发现,5岁及5岁以上儿童更愿意和正视眼者分享自己的玩具,这提示斜视儿童在早年就可能受到社会的歧视。Johns等[20]发现,23%的儿童选择玩伴受斜视影响,其中11%的儿童排斥斜视的玩伴,另外还有12%的儿童更愿意选择斜视儿童作为玩伴。据此,研究者认为8岁以下儿童还未对斜视者产生歧视。Mojon-Azzi等[21]对名3~12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6岁以上儿童更倾向于选择正视眼者参与自己的生日宴会,这同样提示儿童对于斜视者负面态度的出现在大约6岁时。Lukman等[22]针对8~12岁儿童的研究同样证实了斜视儿童容易受到同龄人的疏远和排斥。虽然目前对于儿童何时开始对同龄斜视者产生偏见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儿童早期就会产生对斜视者的偏见,这意味着斜视儿童早期就可能受到同龄人的疏远和歧视,导致斜视儿童出现孤独、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斜视儿童的社会心理问题发生率较正常儿童高,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障碍。Tonge等[23]研究认为斜视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较高,其中以情感障碍最突出,并且对患儿的学习会造成影响。Satterfield等[24]对43位斜视患者在成长和生活中受到的社会心理学影响进行了评估,这些患者自小患病,且在13岁以后未接收过矫正或矫正不完全,结果显示,斜视对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负面影响,包括:自我形象、就业、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体育运动等。Wen等[25]研究显示,患有斜视的学龄前儿童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较差。Mohney等[26]对儿童期诊断的例内斜视和例外斜视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例(41.3%)斜视患者存在心理健康疾病,而非斜视的同龄对照组中仅例(30.7%)存在心理健康疾病(P=0.),外斜视患者随访至平均年龄20.3岁时发生精神疾病的概率较非斜视的同龄者高3.1倍,但是内斜视患者精神疾病患病风险并不比非斜视的同龄者高,而发生自杀念头的概率较非斜视的同龄者高(P=0.05),另外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精神疾病患病风险明显升高,精神卫生急诊就诊、入住精神卫生院次数以及出现自杀或他杀念头出现的次数也明显上升。McKenzie等[27]对位在儿童期被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97位(53.0%)在平均年龄22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而非斜视的同龄对照组则为55位(30.1%),P0.,患有间歇性外斜视者发生精神疾病的概率较非斜视的同龄者高2.7倍,其中,男性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非斜视同龄者相比较易出现适应障碍,而女性则较易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和学习障碍。Olson等[28]对位先天性内斜视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2位(33%)诊断患有心理健康疾病,而非斜视的同龄对照组共20位(16%)诊断患有心理健康疾病(P=0.),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精神疾病患病风险较非斜视的同龄者高2.6倍。目前,针对斜视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多为儿童期诊断为斜视,成年早期出现社会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而儿童期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则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儿童期社会心理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样本不易采集;另一方面,儿童斜视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这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探究斜视对儿童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

1.2弱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关于弱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Rahi等[29]就年在英国出生的名双眼视力正常者和名弱视患者(儿童时期即出现单眼矫正视力下降)在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教育、行为障碍、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意外伤害、身体及心理健康、死亡率和就业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Koklanis等[15]研究认为弱视本身的临床表现与社会心理问题无关。Wen等[25]研究显示,患有弱视的学龄前儿童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与弱视无明显相关。魏欣等[30]针对远视性弱视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远视性弱视对儿童正常心理行为发育有一定影响。其中,男童以社交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等问题较为突出;女童以学校情况、社会能力等问题较为突出,并且弱视男童心理问题较女童更多,但是都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目前,弱视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可能和弱视的临床特点有关。一方面,弱视患儿在外观上和正常患儿并没有明显区别,不易为他人所察觉,由此带来的心理负担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大多数弱视患儿只是单眼矫正视力下降,这并不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需要,因此不会产生明显的心理负担。但是,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