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上大学了,还不会吃鱼吐鱼刺您对孩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需要多久 http://m.39.net/pf/a_6718078.html

近日,一个亲戚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召集一些亲朋好友吃了一顿饭,表示庆祝。这位大学新生将近1米9的个头,高高大大的身影在人群里可谓鹤立鸡群。可是饭桌上,他却小鸟依人般坐在妈妈身边,为什么呢?吃饭竟然还要妈妈帮忙。吃鱼需要妈妈帮着把鱼刺择掉;吃虾需要妈妈把虾头虾皮去掉……不给他弄,他就不吃。这跟他的近1米9的大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当时就想:孩子,你长这么大还真不容易。另外,就是为这孩子的自理能力而担心。

这是一个在孩子教养过程中受到过度保护的案例。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有过度保护的情况,有的过度保护多一些,有的是局限于某些方面,通常也都跟父母的经历有关。比如我亲戚这个例子,根源在于孩子妈妈小时候有过被鱼咔的经历。于是这个阴影也落在了她儿子的身上了。

而且,这阴影还被无形之中放大了许多,它没有产生庇护,而是带来各种伤害。

1

过度保护会造成孩子胆小、不细心,其内心不会形成真正的安全感。更没有冒险精神,不敢尝试新鲜事物,遇事格外紧张。

5岁的壮壮刚刚做完斜视矫正手术,视力恢复得很好。可没想到的是,壮壮视力越来越好,胆子却越来越小。不敢玩滑滑梯,妈妈就用手托着他的脚往下滑;不敢下楼梯,妈妈就用手在前面护着让他下。妈妈每天陪着壮壮训练三四个小时,情况有些好转。只要有妈妈在身边,壮壮和小朋友玩得很好,说话声音很大,也很会说话,甚至可以跟别人争着玩秋千。但是一离开妈妈到了幼儿园,壮壮仍然表现得非常胆小。壮壮说,有妈妈在,自己像大灰狼;妈妈不在,就像小白兔。有调查表明,斜视儿童并不少见(约占儿童总数的1.6%),其中仅有15%得到治疗,多数家长并没有过于在意,可壮壮妈妈为什么如此在意并采取过度的保护呢?

原来壮壮妈妈幼年时也曾患有先天性斜视,并且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好看,这使她对儿子很内疚。她希望儿子比自己更聪明、更活泼开朗,长得也不要像自己。实际上,壮壮妈妈没有做过矫正手术,而现在也并没有很明显的斜视,那她强烈的自我否定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她自己也是因为眼睛的原因,受到了父母的特别关照。父母对她的要求比几个兄弟姐妹更低一些;还因为她长相的原因,建议她换过专业。这些更加重了她的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又无形地在儿子身上重演,使得孩子无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难以独立面对生活环境。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大学毕业甚至自己组建了家庭后,都还不能离开妈妈的扶持:不敢自己去找工作,不敢独自去购物,不敢独自去旅行……他们自己总结说,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让他们过度敏感胆小,缺乏安全感。

2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社交能力差,缺乏同理心。

常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在小学有受到孤立和排斥的情况。询问过家长的教育方式后,会发现,孩子被孤立或被排斥,多数情况,都是家长种下的“果”。家长溺爱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冲到孩子前面,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却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判断、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攀攀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妈妈说他从小就没有小朋友玩伴。刚上小学时,攀攀还是很高兴的,但是后来就经常回家哭诉,说同学们都不跟他玩,都欺负他,似乎受到了排斥。后来经了解情况才知道,问题不是出在其他同学的身上,而是攀攀自身的原因。因为父母工作忙,攀攀小时候基本上是爷爷奶奶看着长大。爷爷奶奶对孙子非常溺爱,百依百顺,攀攀几乎从来没有自己解决过任何问题,都上小学了,穿衣吃饭还都需要老人帮衬。这样,当攀攀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时,他不能忍受任何委屈,也经受不了任何挫折,稍不顺心就放弃不玩了,甚至哭闹,搞得小伙伴们也很难受,跟他一起玩的结果通常都是不欢而散。这样子谁还愿意跟攀攀玩呢?

3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将来走上社会,吃亏上当受伤害也没有办法规避。

我有个朋友,他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爱学习的好孩子。他小时候自打上小学起,除了看书,学习,父母没有让他做过一件别的事情:没有做过家务,没有去商场购物过,没有洗过衣服,甚至没有叠过被子,没有整理过自己出门时的行李箱……成人后,他去市场买东西,不会讲价钱。同商贩说话都是结结巴巴的,商贩说什么就是什么,而阅人无数的商贩们一眼就能看透他,遇到不良商贩,被狠狠宰一顿是经常的事。在被同事或领导欺负时,也只能自己忍气吞声,没有勇气、也没有办法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一个人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经常叹气。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一家私企上班的年轻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受到领导的批评,结果这位年轻人把这件事倾诉给自己的妈妈,而他的妈妈竟然跑到单位大闹一场,为自己的儿子出头出气。妈妈会惯着他,但公司不会,公司立即将其开除。试问,谁会雇用一个长不大的巨婴呢?

4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因独立人格的需要,可能会极力要摆脱父母,造成亲情疏离。

很多人知道“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这件事。这件事情的主角王*从小被过度保护,上小学了还不会剥鸡蛋。“我母亲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我的)事情”。别的孩子都去外面的好学校上学,他却因为妈妈的过度担心,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在教学质量较差的单位子弟学校念书,因为子弟学校就在他生活的大院里。高中毕业前,王*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其生活的大院里。

王*原本以为去外地上大学了,能够摆脱妈妈过度的关爱(王*觉得是控制)了,妈妈却要求他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大姨照顾着。

大学毕业后王*想着出国读研,父母竟然又找到一位国外的老朋友照顾他。

父母过度的关爱让他感到极度的压抑。王*终于忍受到了极限,他写了一封长长的决裂信给父母,并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

或许有人会说,这孩子不懂得感恩,不能正确面对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帮助。可问题是,其父母有没有给与他“感恩”“理解”的机会呢?只会被照顾、只会索取的人是不可能懂得感恩和理解别人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天重提一些老话题,无非提醒爱孩子心切的天下父母们,爱孩子一定要设置底线。你的爱的底线设置得越高,孩子就能被抬举得越高,你的爱的底线设置得越低,孩子就可能被“爱”压抑得越矮小、羸弱,甚至被你的爱“淹死”。记得年河南信阳只23岁就因为懒惰而饿死的杨锁吗?这是个更沉重的话题了。不知道的读者自己去搜,实在不想再提。

所以,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吧: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

让孩子帮着做做家务,

当孩子到了能去打酱油的年龄,不妨让孩子去“打酱油”(自己购物的体验)……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

鼓励孩子交往,在人前讲话、表演,

孩子在同伴间遇到矛盾,教给孩子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

该放手就放手,该怎样就怎样。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自信、独立、心理健康、阳光、懂得感恩、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好孩子。

《幼儿画报》“红袋鼠的自我保护故事”奉行这样的理念:千般呵护,不如让孩子学会自护。其中的深意您理解了吗?点击下图,订一份《幼儿画报》,给孩子真正的安全!

扫码进“官方商场”订阅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