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现在哪里就诊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把方便留给他人,困难给予自己”这是眼科的科训,更是她的座右铭。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九年来,她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用热忱的服务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疗技术善待每一位病人,赢得了社会的信誉和患者、同事们的好评。她就是湖南省儿童眼视光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主任、医院眼科主任--陶利娟。
年,由她主持完成的《儿童眼保健与临床模式探讨与研究》荣获中国儿科最高荣誉——第九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这也是本届湖南唯一获奖项目。
追求从医第三重境界
电视剧《心术》中有这么一段话:“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够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这也是陶利娟非常推崇的一段话。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将此理解为“要带给患儿安全感,成为患儿信赖的人”,这也成为了她不懈努力的目标。从医近30年来,她数不清在岗位上有过多少个“5加2”和“白加黑”。她始终用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颗慈爱的心,迈步在通往目标的路上。
“医生阿姨,是不是我的眼睛要看不见了。”曾经,有一名视力骤降的小男孩来院就医,因为担心,孩子的精神格外紧张,家长也急的团团转。陶利娟拉起孩子的手微笑着说:“不会的,宝宝看不清东西啊,是因为有个小怪兽在作怪,阿姨和你一起赶走它好不好?”孩子顿时活泼了起来,高兴地回答“好”。
孩子的病情在当地诊断为视神经炎,陶利娟仔细为孩子检查后,感觉心中还是有些疑问。她马上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她果断联系放射科主任,请他们为孩子做一个脑部核磁,最后确诊为颅内肿瘤。因确诊及时,患儿保住了生命,视力也恢复良好。术后,她为孩子买了营养品,孩子见到她也开心地说,谢谢阿姨,我们一起打跑了“小怪兽”哦。
在临床工作中,这样温情的小故事总在上演,她就这样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呵护儿童健康”的服务宗旨。
把技术创新推进到早产儿眼底
作为学科带头人,陶利娟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实现科室发展的助推器。科室在她的带领下,近年来开创新技术新业务20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针对斜视与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她本人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儿童青少年眼病》一本,参编著作两本,主持和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七项、院级课题三项,主持推广卫生部十年百项目得到了推广,带队开展的科研课题也荣获了省医学奖三等奖、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在她的力推下,科室成立了儿童眼底病筛查小组,率先在全省规范地开展了ROP防治工作,为8万余例早产儿进行了眼底筛查和随访,并成功治愈了包括全国最低体重克“袖珍婴儿”在内多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
在省内率先引进美国先进的瞬息图像筛分技术,医院投入近万元,引进了儿童广域视网膜检查系统(2代、3代)、美国视觉电生理仪、眼底激光和先进的手术显微镜等国际先进的眼科和视光学设备。年,科室被授予首批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全国儿童眼保健培训基地,先后评获院级及厅级芙蓉标兵岗。
医院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之一,她主持并成功举办了多项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眼科人才。在与基层医务人员交流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总是挂在她的嘴边,别人说她太谦虚了,她总是回答我们要有这种危机意识。
光明为希望而生
作为湖南省儿童眼视光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主任,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陶利娟经常带领科室人员忙里偷“闲”参加各种爱眼宣传和慈善义诊活动。她常常告诉科室人员,作为医者,医院本职岗位上做好,也要主动走出去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做一点事。
每年6月6日国际爱眼日前夕及每个季度,科室医务人员都会在她的带领下,前往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义诊,为盲校的孩子们义务进行眼病检查和健康咨询,并为他们送去助视器、眼镜、收音机、食物、生活用品及捐款等,连续11年守护着这些孩子们的“光明梦’。她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努力让孩子们重见光明。
四心“轮椅妈妈”
眼科工作非常繁忙,平时日门诊量都在人次左右,到了寒暑假门诊更是爆棚,常常突破人次,这让陶利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科室水平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忧的是医务人员过于劳累和有的孩子还看不上病。
记得年寒假期间,她在工作中不慎摔倒,导致半月板破裂,需要手术治疗,这可急坏了她,放心不下科室,放心不下患儿。就在她摔伤的第二天,科室人员惊奇的发现她又坐着轮椅出现在病房。手术前、出院后直至身体基本恢复,她就这样坐着轮椅坚持穿梭于门诊和病房,被患儿亲切的称为“轮椅妈妈”。
眼球虽小,它却装着世界。她用细心、耐心、爱心、热心为广大患儿点亮心灵之窗,她用一腔热血守护者孩子们的“视”界。
作者:董翠兰
编辑:姚家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