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使颈部活动受到限制的临床常见病。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此病以先天性为主,多发于出生后两周至一个月左右小儿,发病率为1%~2%。病因病机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筋伤”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难产损伤胎儿颈部,致局部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瘀血结聚经筋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有多种学说,目前无肯定的权威结论。1.多数学者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2.有些学者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肿机化形成拿缩。3.有些学者认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所致,而与生产过程无关。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患儿头倾向患侧,颜面转向健侧。(2)头与面部可产生继发性畸形,患侧颜面部较健侧颜面部小。(3)触诊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内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4)排除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2.鉴别诊断(1)神经性斜颈如颅后窝肿瘤、脊髓空洞和婴儿阵发性斜颈,同时有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颅内压升高,或MRI显示脑干位置下降。此外,颈部运动受限伴有疼痛、斜视、眼球震颤、眼外肌麻痹、肌肉僵硬、过度兴奋等均为内病变的重要体征。(2)眼性斜颈多为先天性斜视,眼球外上方肌肉麻痹致斜颈。通常在生后9个月以后患儿能坐稳后才能诊断,因坐起后患儿试图自我纠正斜视或复视而出现斜颈症状。矫正眼肌失衡后,斜视消失。(3)骨性斜颈如先天性短颈综合征,除颈部姿势异常,还有颈部活动受限。(4)婴儿良性阵发性斜颈婴儿期偶见,每次发作时间自几分钟至数天不等,同时可有躯体侧弯,本病预后良好,原因不明。有时发作停止后出现共济失调,似与小脑功能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头向一侧倾斜是其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期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有的经半年后,肿物可自行消退),以后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呈条索状改变,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疣样改变的硬块物。若不及时治疗,患侧的颜面部的发育会受影响,健侧一半的颜面部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使颜面部不对称。在晚期病例中,一般伴有代偿性的胸椎侧凸。治疗1.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2.处方患侧颈部,以及局部阿是穴与风池、耳后高骨等穴位。3.具体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推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2~3分钟;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2~3分钟;需重点推揉、拿捏局部肿块与条索状挛缩部位。然后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8-10次;接着一手扶住患侧头部,手托住健侧下颌部,将患儿面部慢慢向患侧旋转3~5次。然后再次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1~2分钟。最后用拇指按揉患侧的耳后高骨、风池、肩井及翳风等穴位4~6分钟。局部操作时常常配合使用润滑剂。4.方义推揉及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活血化瘀与消肿散结,改善局部血运供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伸展扳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预防与护理1.注意观察婴幼儿的日常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2.推拿出汗后,谨避风寒。3.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采用与斜颈方向相反的动作和姿势,以利于矫正。如喂奶、用玩具改变患儿头部方向。4.病程太长如超过1年且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甚至纤维化,经推拿治疗半年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按语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治疗前应与骨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等相区别。其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代谢,最大限度恢复该肌的功能,故在治疗过程中,对局部肌肉尤其是经筋结节点充分放松十分重要。此外,对该肌肉起止点的治疗及被动运动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本病时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一般小儿出生10天后即可手法治疗,但早期不宜过早使用牵伸及颈部旋转手法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可早晚各治疗1次,疗程1~6个月。在治疗时,首先要明确哪一侧是患侧,对于临床上那些症状不够典型的患儿,将其患侧搞错的情况临床上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