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秉阳︱北京报道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3.6%,高中生为81%,大学生总体发生率为90%。专家建议,近视应该尽早预防,如果儿童有眼部不适应尽早检查和控制,一旦确诊应尽早矫正。
儿童青少年是视觉发育关键阶段。国家卫健委建议,应从3岁起注意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及时发现屈光不正、弱视、斜视等影响视觉发育的眼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近视出现越早、进展越快,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可能性越大,而高度近视并发症是低视力和致盲的重要因素。
针对儿童近视的预防、诊断、确诊后配镜等环节,相关专家给出了建议。
近视不能治愈,只能控制
今年5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体育局印发《北京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试行)》,旨在多部门综合协调、联合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对此,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关键是要促进该项工作落地。
近年来,一些商家、配镜机构等在宣传中,采取“可以治愈近视”等宣传语误导消费者。针对“近视可以治愈”的误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松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但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领域乱象频发,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突出,严重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年,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
对目前存在的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该通知要求,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儿童近视应尽早发现,验光配镜该避免哪些坑?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情况如何尽早发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医院视光学中心主管技师赵世强。他表示,如果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眼睛经常干涩、揉眼睛,孩子应该及时告知家长和教师。家长、教师如果发现儿童有视物眯眼、歪头、仰头等不良姿势时,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赵世强建议,首先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验光。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的儿童,或有远视、斜视、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散瞳验光。
对于一些眼镜商家将防蓝光眼镜等作为重要卖点,魏文斌表示,目前社会上存在对蓝光危害的过度解读,防蓝光和视疲劳与近视防控应该说没有直接关系。蓝光分为长波蓝光和短波蓝光,只有短波蓝光才会影响眼睛健康,但这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不间断照射,而质检合格的电子产品已经过滤有害的短波蓝光。
魏文斌表示,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子产品,没有必要加装防蓝光设备。
另外,赵世强表示,佩戴框架眼镜是矫正近视的常规方法,建议家长到医疗机构遵照医生或验光师的要求给孩子选择合适度数的眼镜。他说,如果确定近视并且佩戴眼镜,仍然需要定期检查视力。而且戴眼镜后如果不注意用眼,近视仍然会继续发展。
如何科学用眼,延缓近视发展?
如果儿童确诊近视,该如何延缓和控制?魏文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讲,角膜塑形镜(OK镜)对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效果最明显。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新乐学”等框架眼镜可以实现控制近视的效果,但是专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其控制效果距离角膜塑形镜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角膜塑形镜成本高、佩戴要求相对较多、卫生要求比较高,而“新乐学”等框架眼镜佩戴简单、价格相对较低。儿童适合哪一种方式,还需要进行专门的眼部检查进行确定。
国家卫健委研究表明,沐浴在大自然阳光下是预防近视最有效的办法,倡导儿童青少年多在户外活动,尽可能多在阳光下“沐浴”。走路上下学,增加课间、午间、放学后的户外活动,以及在周末和寒暑假多安排户外时间等,都是保护视力的好方法。
国家卫健委倡议,中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龄前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从预防近视的角度看,户外活动要求日间到户外,而不要强调活动的内容、方式与强度。
编辑: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