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斜杆青年苏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能陪乡 [复制链接]

1#
盖百霖副作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328/7004459.html

一说起苏东坡,总会引起中国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位旷世奇才不仅文学造诣超凡脱俗,放在今天还是一位众多技能傍身的优秀“斜杠青年”。国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这样评价他: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苏东坡念念不忘,不仅因为他在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上的过人成就,更因为他还有一颗心系苍生、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从生性调皮、心系苍生、坚守初心和心态乐观四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一个更加多面和立体的苏东坡。

01生性调皮

世上有才华的人很多,有趣的灵*却是万里挑一,苏轼就是这个有趣的灵*,而且是生性调皮的灵*。

21岁和父亲、弟弟进京赶考时,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和梅尧臣,二人对苏轼的文章大为赞赏,只是有一句话不知道出处: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二人毕竟饱读诗书又身居高位,拉不下面子请教,只好等到有一次苏轼上门拜访才询问。没想到苏轼倒爽快地承认,自己编的!

科举中榜后,苏轼在陕西凤翔做官,遇到了一位严肃的“硬汉”上司——陈太守。老一派保守思想的陈太守可看不惯年少成名的苏轼那副得瑟样,经常故意冷落他。不过他也惜才,建了凌虚台后请苏轼题词。苏轼又开始调皮了,不好好描写美景,反而写了一通台子将来倒了的凄惨情况,还暗讽太守连城外有山都不知道。

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然而数世之后,欲其求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好在这位陈太守大度,倒也没计较。

可能有人会觉得东坡“没大没小”的,不过玩笑归玩笑,东坡从来也都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并不作人身攻击,也从不低俗下流,所以长者们都一笑而过。何况,苏轼虽调皮,有些“嘴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对百姓的事更是永远放在第一位。

02心系苍生

东坡一生起起伏伏,命运多舛,被调到许多地方为官。但不管他是主动请调还是被迫贬谪,不管调去人间天堂还是蛮荒之地,只要他到了一个地方,就会主动承担起治理一方、为民请命的重担,义不容辞。

东坡到任徐州仅三个月,*河决口,淹没了方圆几百方里,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街道。苏轼奋不顾身亲临一线指挥抗洪,和士兵们一起在泥水里加强城基,几十天没回过家,就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后来实在缺人,他跑去禁卫*求助。当时禁卫*不能擅自行动,只听命皇帝,形势一度危急。好在指挥官头一次看到还有太守居然跟个泥人一样亲临一线,深受感动,破例帮了忙。最终,在被洪水威胁45天后,徐州城转危为安,百姓欢天喜地。苏轼倒没心思享受崇拜,又加急请奏中央加固临时的堤防。

被贬*州时,刚经历乌台诗案差点丧命的东坡心有余悸。可是刚一听说当地对出生婴儿有性别和数量规定,不合规定的就会被溺死,他又立刻坐不住了。他先是给本地太守写信陈明利害,接着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到处募资,找到各乡村贫苦孕妇,只要她们答应养育婴儿,就定期赠予钱和食物。经济窘迫的东坡更是带头每年按时捐钱。

都说平时嬉皮笑脸,做起事来认真负责的男人最可爱了,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不管他遭受怎样的人生境遇,他都会把黎民百姓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对于因为新*交不上赋税入狱的百姓,苏轼会反复交代狱卒善待囚犯、关心穷人的起居;看到穷人没钱医院;甚至在最后贬到海南几乎没有官职,他依旧成天为民向中央和地方官奔走呼告,不眠不休。

生性调皮、心系苍生是东坡的性格底色,书香世家的良好出生,让东坡天性活泼,单纯善良,但他同样具有血性男儿的英勇无畏。

03坚守初心

东坡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弱书生,他血性的一面在反对王安石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对北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王安石不是坏人,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中间弊病很多,加之王安石非常顽固,又被许多小人从中利用,这次变法让百姓苦不堪言。朝堂上分为两派,王安石变法派,苏轼保守派,当时那些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大人物也几乎都是苏轼这一派的,反对变法。可惜皇帝总是摇摆不定,偏听偏信,把尽职尽责的老臣们要么贬官要么流放。大家心都凉了,势单力薄,不想再争了。

偏偏苏轼不认输,心里明明知道力量悬殊,自己的支持者早已流放各地,依旧不停谏言,跟王安石当众唱反调,加上他本就口才好,经常气得王安石愤然离去。敢跟当时权倾天下的宰相叫板到这种程度,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王安石不算坏人,它变法的初衷的确是为民考虑,只是和苏轼*见不合,也没想害苏轼,可王安石手下的奸佞小人就不是这样了。这些小人可没有为民变法这么高的境界,更多是想从中获益。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苏轼哪里容得下他们,数次谏言皇帝和太后惩治这些蛀虫,加上苏轼本就文采出众,又特别喜欢写,一时之间苏轼骂这些人的文章闹得满城风雨。

这些奸佞小人哪里容得下苏轼,便有心到处搜罗苏轼写的文章,强行歪曲解读苏轼的意思,给他戴上辱骂君主甚至谋反的罪名,甚至牵连了一众臣子,于是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小人一心想害死苏轼,锒铛入狱的苏轼差点丧命。苏轼当时也害怕过,但仍旧丝毫不改态度,誓死和这些小人抗争到底。

最后到底是太后还是王安石出手救了苏轼的命,后世无从考证,但苏轼总归逃过一劫,被贬去了*州做团练副使,一个没实权的闲差。经此一劫的苏轼老练了不少,也正式开始了颠沛流离到处做官的人生历程。看淡人生的东坡开始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本真的乐趣。

04心态乐观

到这里,褪去一切光环,你将看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老头,一个褪去了官袍成天跟百姓泡在一起,没事自己研究倒腾各种好玩事情的知足常乐的普通老人。

说到瑜伽,大家可能都不相信苏轼会练这项偏女性化的运动。事实是,他还真练了,而且还是跟弟弟苏辙学的。这也是由于苏轼信奉道教,讲究身体和心灵合一,希望通过控制身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然了,苏轼练的时候可不知道这叫瑜伽,而且也只练几个舒服的姿势,那些过于扭曲的姿势他也是拒绝的。简单点说,苏轼练瑜伽就是为了更好地休息,瑜伽的精义正是休息。

除了练瑜伽,苏轼还会经常自己研究吃的,最著名的就是东坡肉了。当时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百姓治理西湖,风调雨顺,百姓很感激,送了他很多猪肉。东坡热情好客,把猪肉切成小方块,烧得红红的,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一一送去过年,百姓更喜欢他了,干脆叫这“东坡肉”。

除此之外,他还会自己酿酒。贬到广东惠州时,岭南饮食与内地大不相同,大家本来担心苏轼会不适应,没想到他天天跑去找桂酒喝,还怡然自得地写了《酒赋》。他还不满足,自己亲自酿造橘子酒、松酒、蜜酒,到处送人。他并不擅长这些,但颇有兴致,其实口味很一般,而且不少人喝了都拉肚子。

当然了,我们东坡毕竟是大文豪,他的乐趣也不仅能从生活中获得,也能从书中汲取。除了高产的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不论身处何地,苏轼都不忘认真读书和教育孩子读书。被贬海南时,潮湿阴暗,连墨都没有,他就自己制墨,结果差点把房子烧了。亲人分离,往返内地非常不便,上了年纪的苏轼身体经常不适,还有小人时常给他穿小鞋,这种恶劣情况下他依旧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苏轼去哪儿做官,百姓们都特别喜欢他,他家的客人络绎不绝。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众人都仰慕他的旷世才学,想与之结交;二是他毫无架子,生性好交友,天天混迹百姓、和尚、歌妓之间。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人民都因为苏轼在这里居住过而倍感荣耀。

结语: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年少成名,才华横溢,让他不可避免地有些锋芒毕露,是个爱取笑他人的少年;为民请命,心系苍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善良、尽职尽责的父母官;面对强权、小人诬陷、君主不信任,他依旧不改初衷,我们又看到了一位孤独前行的勇士;卸下官服和才华,他又变成了一位永远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老顽童。我想,千百年来,大家爱的不仅是东坡的旷世才华,更爱的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任何境遇都不改旷达心态的立体真实而又亲切可爱的东坡吧。

专注语文教育和个人成长,我是爱读书的语文老师夏日白兰。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