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比萨斜塔,孩子在游轮上的感悟,翡冷翠一 [复制链接]

1#

在欧洲的游轮上,有个九层的攀爬项目,每层大概八九十公分的样子,底部是弹力绳,中间有个口,孩子们就这么一层层地翻爬上去,到顶有个滑滑梯下来。上船的第一天大女儿就尝试了这个,结果爬了两层就不行了。可能也是因为后来有个明显小的外国孩子很利索地一层一层上翻,估计对傻宝的刺激有点大,她觉得没意思。

在船上的最后一天,不知道为什么她又提出想尝试一下这个。我们照旧在旁边观看,我心里“断言”她肯定爬不上顶。大女儿依旧是最慢的一个,甚至旁边有个外国孩子都攀了两次。中国孩子在运动方面确实相对弱了点,但是她一直都很用心很努力地在往上登。虽然我心里不看好她,但是我们一直在鼓励她。当我看到她到最顶上的时候,感觉我比她都激动。孩子,真的永远能给我们惊喜。

船行一夜,从罗马延着亚平宁半岛向北,清晨抵达Livorno港口。这个地方大概是出发前李仁最期待的景点,毕竟对于欧洲,她实在是没什么了解。刚做完这个模型的时候我问她,假设你和爸爸站在比萨斜塔顶上,同时往下跳,谁先落地?她说:“我们俩同时落地呀!

车行一个多小时,完全就是农村的感觉。路过一排排的乡间小屋,当车拐弯的时候,比萨斜塔和旁边的大教堂像是突然出现在你眼前一样。我本人对于比萨斜塔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惊叹于它的神奇,另一方面又矛盾于乡情,总觉得:“切,比萨斜塔有什么,虎丘塔,虎丘塔知道吗?”每次听到别人介绍虎丘塔是“东方的比萨斜塔”的时候就很烦,就像听到介绍苏州是“东方威尼斯”一样烦。当我来到了比萨斜塔,真正看过以后,首先,我必须承认,视觉上它确实更斜。另外,这两座石塔,在精巧程度上,不分伯仲,完全是两种风格。同样作为宗教的产物,前后只相差三百多年,你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候,只有宗教的力量才能把物质相对匮乏的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到了比萨斜塔,大家都变成了俗人,无论中外,都是那些经典动作,或推或踢斜塔。在出发前,我就开玩笑,我要做个不一样的动作,用大肚子去顶塔,好歹也让二宝出个镜,哈哈!如果可以,大家还是选择下午去比较好,因为上午逆光,拍出来不好看,斜塔另一边也不太好拍。这个地方,真的只有到此一游的意义。连带上隔壁的教堂细致地转一圈,都不过一个小时。于是,我们即将去往那个千年一叹的城市:翡冷翠!

看完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的那些建筑,比萨的精美壮观也就不足为奇了。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源起之地,我这样的欧洲艺术白痴也知道的但丁、米开朗基罗等都生长在这里,圣母百花大教堂、伽利略目的、但丁故居、大卫雕像……爱好艺术的人们可以在这沉醉。尤其是圣母百花大教堂,数百年前就能建成如此精美绝伦而又宏伟壮观的建筑,确实让人叹为观止,这种视觉的冲击只有亲眼见到才能感受。也只有宗教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能够推动人类完成这样的杰作。站在佛罗伦萨的广场上,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故事:三个石匠,同建一座教堂,当被问起所做的工作是什么时,一个回答:砌墙;另一个回答:建一座教堂;第三个回答:为上帝建一座房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