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规矩,给孩子立起来,受益终身!
许多父母朋友在孩提时代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要求遵守一些老规矩:
进餐的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动筷子;
递剪刀的时候要手握剪刀尖,把刀柄让给对方;
不准斜视;
…
就是这些老规矩,唤醒我们内心的自觉,并伴随我们一生。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头几年,就像白纸一样,在他们形成一些“坏习惯”之前,制定规则更有助于孩子保持行为的底线。
大家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三岁以后,父母就可以给他们定一个固定点。
第一条:餐桌上不能缺少规则
全世界最好的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一个有观察力的人,只吃一顿饭,他就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是什么。”
仔细观察的人会发现,有些孩子在餐厅里,食物乱丢了,杯盘也乱响;有些孩子不熟练,但能专心吃饭。二孩背后的家庭教育,高下立现。
礼仪之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隐藏在餐桌这样的细节之中,在家里吃饭要守规矩,外出做客也是如此。例如:
在吃饭之前,老人先吃,小孩后吃;
吃饭时不要在盘子里翻起食物;
一块块被夹住的食物是不能替换的;
用餐时禁止使用手机…
吃饭时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孩子们的风度和修养。
第二条规则:先来后到绝对没有必要
在家,大人一般都会让孩子去,但孩子去上学以后,幼儿园的老师一般都遵循先到后教的原则。
家长总是让孩子优先,孩子很容易看到喜欢玩的东西,无视规则,上来就抢先一步,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
还不如多带孩子去体验一下排队的生活场景,饭馆、饭馆、电影院排队入场,让孩子懂得排队时耐心等待的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围着你转,你还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先入为主是文明,也是规矩。
规则3:分内之事自解
制定这样的规则之前,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
在多数家庭中,喂孩子吃东西,帮孩子穿衣服等包办行为几乎是家常便饭。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孩子能自己决定,也有一些事孩子能大胆地去尝试,比如让孩子自己练习洗漱、穿衣服、吃东西、拿玩具…这些小事情都能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责任感。
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去做,浪费时间,做不好,避免麻烦都是代劳,其实,做任何事都是经过不停的练习,才能越做越好,让孩子做的不好,孩子才会有更好的机会。
小孩的生命早晚都是他自己的,还给他属于小孩自己的责任,这样,就算哪天父母放手,小孩也不会手足无措。
规则4:有规律的生活
许多人习惯了晚睡,父母熬夜,孩子也跟着一起长大。早起和早起似乎已成为成年人和儿童中最难的自律。
从幼年起就为孩子安排好有规律的生活,比如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几点运动,这些小事情,说起来容易,坚持起来难。
但是健康的饮食,是孩子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基础,同时,父母可以省下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做别的工作和家务。
人生有规律,睡眠健康,一家人才能天天如意。
第五条:玩手机,看电视要有节制
在现代家庭中,孩子迷恋手机是很普遍的,到处可以看到2、3岁的孩子,熟练的滑动开锁,输入密码,找到自己喜欢的APP。
在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想让孩子们和电子产品完全隔离,是很难实现的。
小孩玩电子产品,堵则溃,疏则通,父母要做什么,就是帮小孩把握玩手机的程度。
与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每次玩的时间是多久,如果孩子违犯规则应受什么惩罚,做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奖赏必须明确,执行必须坚决。
在规定的时间内,父母就不用再担心孩子手机上瘾了。
规则6:公共场所不可打扰他人
儿童是自由自在的,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方面能力有限,经常不分场合地大声吵闹。
有一次在高铁上遇到一个4、5岁的小女孩,小女孩高兴得大喊大叫,妈妈对她说:“你忘了妈妈说的话吗?您这么打扰车里的舅舅、舅妈,在公共场合要小声点,这样其他舅舅、舅妈会觉得宝宝很有礼貌哦!
与母亲交流后,孩子逐渐放低了嗓门。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但并不代表家长的不作为,需要家长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
谁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吵闹的熊孩子,立下这样的规矩,不要让孩子成为他们的一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