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丨一场斜杠青年室内
TUhjnbcbe - 2024/8/15 21:25:00
北京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http://www.yunweituan.com/m/

此前报道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①一出以望平滨河路为舞台的戏,遇见最好的观众和演员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②如果可以当村民,日子泡在“幸福里”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③在稻田里的“桃花源”,遇见“慢”下来的时间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④

在“咖啡馆第三城”,她们按下退出键,帮你做个白日梦

苏晗将一股力量逼入胸中,让它无路可走,不得不从狭窄的喉头迸发,于是那声音,就如裂帛断云一般冲向高空。一声比一声高,黑云压头,但仍要曲折迂回地上升……

直到指挥邓东伟的手落下,呼喊一下折断了翅膀,从云端坠落下来时,众人才突然跟唱。全场寂静,唯有场上14位大男孩的歌声,婉转,自在。流动,飘摇。

这是成都7月一个周末的晚上,“吾恣”室内合唱团第三场“远方的呐喊”专场音乐会现场,合唱团和台下百余名观众,共享了一个优雅的周末夜晚。这是一场关乎音乐的旅行,在即将开启忙碌的周一之前,这些成都观众用一场室内音乐会,为周末画上的圆满休止符。

▲邓东伟

来,听一场室内合唱

7月26日晚7点30分,成都来福士广场写字楼,通往音乐会现场的路,和苏晗的男高音一样婉转曲折,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仅能容纳百余人的音乐室坐得满满当当。这里面,有第一次慕名而来的小年轻,也有一路跟随的忠实拥趸。连续追了3场的徐先生,专程从德阳驱车赶来,这次他带上了3岁儿子,借此体验一下成都生活。

▲带着孩子从德阳赶来的徐先生

10分钟后,主角出场了。

先是一头利落短发、一袭深色天鹅绒长裙的钢琴伴奏师马梦蔚出场,她是表演者中唯一一位女性。而后,14名清一色着白衬衣、黑马甲、黑皮鞋的大男孩,在黑暗中走上台前。31岁的邓东伟是最后一个上台的,与其他男孩不同的是,除了没穿黑色马甲,作为团长、乐队指挥,他还背对着观众。

只能看到一个背影,在黑暗中,台下的观众察觉不到邓东伟的情绪——事实上,从合唱团成立之初到现在,尽管参与了上百场演出,但每每演出,邓东伟都会和第一次演出一样,紧张,惶恐。

“吾恣”第一场演出是在年底,通过前期参加的公益活动,“凑满人”,在成都言几又,开了第一场演出。

“那时候不够成熟,作品甚至会受到一些质疑。”邓东伟不在乎外界的质疑,他只在乎观众能否接收到表演想表达的东西。

一段急促的钢琴声切断了所有人的思绪,这是独属于马梦蔚的时刻,十指翻飞,嘈嘈切切之下,情感喷涌而出,在飞到最高处时戛然而止。灯亮,一个干净的男声响起:

“今天学到一个词,流氓病毒……”

一段旁白,开启了这天音乐会的主题。这个故事,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生与死,光明与黑暗,感动与铭记,勇敢与祝福。有时,是孤独的歌声,没有伴奏;有时,是伴着钢琴渐次升高混成一片的和声;有时,是看似漫不经心地唱着各自的调门。

每首歌结束,邓东伟都会转身,看到观众的眼神,他微笑,鞠躬致谢。

“眼睛不会骗人。当我转身,看到观众的眼神,我十分确认,我们所表达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认可。或欣喜,或悲伤,情感流动,这时候,观众的情绪和我们是统一的。”邓东伟将这种共情形容为“微妙的”,“说不清,也道不明”。

▲表演中

“吾恣”与19名合唱团团员的故事

时间拨回至7月26日下午1点半,彼时距离开场还有6个小时,19名合唱团团员已从城市各个角落赶来。

30岁的音乐老师李艾是团里住的最远的一位,不到中午12点,他就收拾好自己的演出服,耗时1个半小时,乘公共交通工具过来。对他而言,从音乐老师到合唱团歌手,角色转换,只需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除了音乐老师,团里其他成员,有咖啡师、设计师、金融操盘手……所有的身份,到了这里,全都变成统一的标签——负责执行团长和艺术总监要求的合唱团团员。

合唱团每周会在固定的两个晚上,进行为期3小时左右的排练。每次排练结束,李艾就要匆匆赶回,否则就赶不上最后一趟回家的地铁。

对李艾而言,这是一份几乎没什么收入的“爱好”——“吾恣”的一场室内音乐演出,票价百余元,按每场百余人计算,一场的收入不过2万元左右。除去场地费等成本,“根本不赚钱”。尽管和所有团员一样要放弃所有休息时间,但比起这些,李艾更在乎是否有趣。“这是一种没有时空概念、源于自我的东西。有趣,是因为团队的人,内心的热爱,还有观众的认可。”

▲排练中

李艾的状态,是“吾恣”的缩影。

“‘恣’在《诗经》中,是自由、不拘束的状态,吾恣,就是无拘无束的歌唱,这个字,也很符合当下团队的状况——多元,包容,不拘束。”邓东伟对红星新闻记者讲起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讲过的故事。“吾恣”室内合唱团成立于年,选择更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多元音乐风格。“对‘吾恣’而言,表达比歌声重要。我们唱的东西和表演方式非常温和,更符合现代人审美。”除了致力于合唱艺术推广,“吾恣”还在做一些公益,内容涵盖成都及全国范围内的弱势群体。邓东伟和苏晗都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歌手,团队最初的成员大多非科班出身,有些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从识谱、乐理到形体表演,甚至是语言,都靠他俩手把手教出来。从一个兴趣社团到现在,团员几经更迭,“吾恣”已发展为能站在亚洲合唱节上,与全球几十支合唱团一同发声的高水准团队。

▲和观众一起合影

累并快乐着,筹办更高水准的音乐会

“常有人问我做一个合唱团累吗?说实话,非常累。但人一定要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才能获得极致的幸福。”除了是团里的男高声担当,苏晗还是艺术总监。去年,苏晗辞去收入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合唱团里。对他来说,这样的生活,或许比较拮据,但更开心。

31岁的苏晗是成都本地人,在他看来,悠闲,只是成都的一面。“成都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此不断努力、追求、奋进。”

成都人对严肃音乐的喜爱,也让邓东伟愿意留在这座城市。

▲观众在室外留影

邓东伟是贵州人,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成都。十余年的“蓉漂”生涯不止改变了他的口音,还改变了他对生活的定义:“成都是一个包容、开放的体系,成都人按照各自的轨迹生活,就像一个星系,彼此环绕,互不干扰。而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勇气。”

从内容形式到作品风格,邓东伟和苏晗也在不停地试探成都人对于严肃音乐的接受边界。前段时间,“吾恣”首开音乐工作坊,以沉浸式的方式,打破观众和演员的界限,让所有人都成为舞台的一部分。

工作坊的成功,也让他们在这个城市看到新的机会。“在成都,这个团队有无限的空间可以进步。”邓东伟透露,下半年将花更多时间精力,去筹备一场更高水准的音乐会。

▲两位团员过生日,有人特意买了一个蛋糕

晚上9点,音乐会结束,夜幕低垂,华灯已上。有观众徘徊在场外合影留念,有人选择去楼下咖啡厅和朋友坐坐。14名大男孩已脱下表演服,换回日常休闲装扮。今天有两位团员过生日,有人特意买了一个蛋糕。

吃完这个蛋糕,明日,他们又将回到生活原来的位置,奔赴前程,无问西东。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彭祥萍摄影记者吕国应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丨一场斜杠青年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