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罕见病并不罕见Leber先天性黑矇瞳
TUhjnbcbe - 2025/1/3 19:12:00
如何确诊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31607.html
疾病概述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CongenitalAmaurosis,LCA)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以其严重的致盲性特征而著称。患者往往在年幼时便出现症状,视功能受到显著损害。台湾学者的一项研究揭示了LCA患者的发病年龄普遍偏早,并且他们常在青少年时期寻求医疗帮助[1]。早在年,TheodoreLeber博士便首次描述了患有眼球震颤和瞳孔光反射异常的婴儿所展现出的严重视力问题,这被认为是LCA的典型表征[2]。

此外,流行病学报道显示LCA占据了全部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症的5%,其患病率约为每81,至30,人中就有1人受到影响。此外,LCA还占据了学龄儿童失明原因的20%,显示了其对儿童视力的严重威胁[1,3-5]。

表型特点与诊断标准

LCA的主要特征显著,包括:在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即展现出的严重视力丧失,常伴随眼球震颤(不自主的眼球运动)、瞳孔反射迟钝、畏光或夜盲等症状。其视网膜电图(ERG)显示,各波形记录几乎不存在或显著降低。LCA通常在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家长往往因发现孩子眼球震颤、无法注视或斜视而寻求医疗帮助[6]。

除了上述症状外,LCA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如图1所示,患者的眼底损伤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组织减少,视网膜变薄,黄斑区出现变化,且缺乏中央暗斑。此外,患者还可能面临视力持续下降、屈光不正等问题[7]。这些特征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LCA的重要依据。

图1LCA患者与健康人眼底表现比较

(左为LCA患者,右为正常人)

关于LCA诊断标准[8],具体如下:

(1)患者6月龄前出现严重视力低下或盲,可伴有眼球震颤、指眼征、黑瞳孔等;

(2)ERG各波形记录不到或严重降低;

(3)不伴有或伴有其他眼部或其他系统的先天发育异常。

致病基因与突变

根据临床验证和遗传学分析,共有23个基因与LCA相关,其中最常见的基因为GUCY2D、RPE65、CRB1、CEP等[9]。

GUCY2D

GUCY2D(图2)是第一个被鉴定为与LCA相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7p13.1上,编码视网膜鸟苷酸环化酶-1,该酶参与光转导中的感光器恢复阶段。GUCY2D突变占LCA病例的6-21%。已知GUCY2D相关LCA病例在生命早期视力极差但静止不动,伴有眼球震颤、眼指征和明显的畏光[10,11]。

图2GUCY2D基因概况

RPE65

染色体1p31.3上的RPE65基因编码类视黄醇异构酶(图3),这是一种在RPE中大量表达的61kDa酶,负责类维生素A循环中的维生素A代谢。这种缺陷导致缺乏11-顺式视网膜再生,从而影响视力。RPE65突变占LCA病例的4%-16%,在中国人群中相对罕见,但在高加索和印度人群中更为普遍[12]。

图3RPE65基因概况

(图片来源:RDDC罕见病数据中心)

该基因与LCA2最为密切相关,根据RDDC数据库的统计(图4),RPE65基因目前已确认存在个与LCA2相关的突变,其中个被认定为致病性突变,这些突变已被广泛研究和报道。

图4RPE65基因突变与LCA2

(图片来源:RDDC罕见病数据中心)

了解更多疾病基因信息,欢迎登陆RDDC

1
查看完整版本: 罕见病并不罕见Leber先天性黑矇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