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显示,手势识别,视线跟踪,增强现实。
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驾驶员与汽车的沟通早已不再受到传统物理按键和显示屏的约束。
面对多元且复杂的人车交互环境,在保障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为驾驶者提供个性化,复杂但易用的显示与操控界面,必定是未来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汽车人参考为大家介绍一下汽车人机交互的现状和发展。
现状
物理旋钮与按键
此种交互方式在目前中低端汽车市场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物理按键中控台和仪表要以快速扫视的方式完成信息获取,时间较短,比较仓促。
为了缩短驾驶员离开行车道路视野的时间,在设计上需要考虑驾驶员能快速识别并做出相应反应。
触屏控制
驾驶室极少有物理按钮,控制界面被隐藏在任务栏中。如下图,保时捷纯电动MissionE(19年上市),已经实现了全触屏模式。
当然,触屏交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控制器的识别和再反馈方式上,没有物理按键那么简明易操作。对于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驾驶员来说,触摸屏操作界面存在安全隐患。
语音识别(ASR)
如下图,别克全新英朗已经实现了语音控制。激活语音功能后,说出“我太冷了”或者“调高温度”等,系统都会自动调高温度。用户不用去记语音指令,只需记住几个关键词即可进行语音控制。
手机应用
手机与汽车通过蓝牙技术配对连接,智能手机作为操控端,车载终端接收手机指令,完成车内相应的功能控制。
如通过对手机不同方式的摇动、平移、旋转等不同手势控制汽车,实现汽车车内灯光明暗调节、车内音响控制、空调温度调整等车内非安全信息的操控。
未来发展
平视显示
能够减少驾驶员斜视的次数,不改变视线方向,通过汽车前挡风玻璃,就可以获得汽车的提示信息。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车速、路线、油耗等数据的显示。
平视显示会占用驾驶的注意力资源,过于复杂的内容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甚至增加驾驶员的负荷,因此,需要平衡显示功能与安全驾驶之间的关系。
手势识别
如下图,宝马开发的HoloActive触控技术,包含一块投射在中控台区域的悬浮虚拟屏幕,该屏幕是驾驶者和车辆之间的交互界面。
一部高灵敏度摄像头负责捕捉驾驶者在可显示范围内的手势动作,摄像头会重点监测指尖的活动方向,在驾驶者做出选择的同时,系统可以立刻做出反应并启动相应功能。
视线跟踪
视线追踪技术是通过跟踪用户在操作界面时眼睛的运动过程,对视线追踪测试,得到量化指标数据,以客观地反映用户的思维状态,揭示用户的思维过程。
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是将屏幕上的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信息进行嵌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交互。增强现实通常与平视显示相结合,将信息直接投影到前挡风玻璃上,进而产生虚拟图形。
类似钢铁侠的头盔,通过与智能系统、语音操控进行联动,汽车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领航员兼管家兼保姆。
小结
目前,各种人机交互方式层出不穷,但目前很多新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诸多技术瓶颈,想在普通汽车中量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汽车人机交互领域所做的任何研究都应围绕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开展,可以说人车交互研究的发展就是在安全与体验中不断需找新平衡点的过程
本文投稿于汽车人参考,作者李勇/牛万莹/孙伟/魏成龙,原文发表于《制冷与空调》杂志(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