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礼仪#饭桌上的规矩和礼仪,看似没什么了不起,却深刻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性格和未来。
过年这段时间聚会比较多,席上大家讨论起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操劳半辈子,吃喝都先紧孩子,却一点规矩都没有,脾气怪得很?
你可能觉得是孩子天性如此,其实不然。
所有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果必有因,如果你的孩子没规矩,多半原因还是在于父母。
就拿吃饭来说,假如你从一开始上菜时,就给孩子特殊照顾,这就是错误的开始。
饭桌上的规矩老祖宗留下的
大多数的父母在吃饭时,都犯了很严重的错误。
比如你还在做饭时,就叫孩子开始吃饭,你在炒菜时,他在吃;
等你出来一看,好吃的菜都没了,剩下一片狼藉。
虽然你心里不会有什么想法,但孩子的品性可见一斑。
再如你上菜时,把好的菜放在孩子面前,而不是长辈面前,这就在暗示孩子,好东西都是属于你的,孩子不自私才怪。
中国家长已经习惯了,把餐桌上所有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给孩子特殊照顾,仿佛不这样做,自己就不爱孩子。
由来已久的习惯,反而惯坏了孩子,导致他没规矩,不懂得分享。
卢勤说,一个家庭,假如在饭桌上菜时家长摆错了位置,将来就没有你的位置。
所以,餐桌礼仪很重要,过年就是立规矩的好时候,我大概整理了以下几方面:
一、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正对门口的为上座,一般是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来安排)。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
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
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
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
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抠鼻子。
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
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十、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其实,如果再细化,还有很多细节性的。先把这些规矩给教会了,我们的孩子才会大大方方,不失体面。
吃饭事小,规矩事大
饭桌上的事情,虽然小,却能反映出很多东西,正如露珠虽小,却映射出世界的虹霓万千。
孩子在餐桌上的贪吃事小,但规矩事大,如果规矩坏了,那孩子什么规矩能遵守?
古人从很小就开始教导子女规矩。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
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只是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看重规矩,没大没小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大多数父母喜欢口头教育,却难做到真正的教化,让孩子真正地去体会规矩。
比如孩子把手中的糖给你,你很高兴地说:“宝贝真棒,你自己吃就可以了”,这就拒绝了孩子的一番“好意”。
很可能你的拒绝会让孩子认为,妈妈不需要,那我下次就不给了;或者下次给也只是为了得到你的夸奖,装装样子。
有些规矩如果不让孩子遵守,那他会觉得没必要。
所以,上菜时,要把好菜放在长辈面前;长辈没动筷子前,孩子不能动筷子;全家人没齐时也不能动筷子。
这件事情虽小,却让孩子知道,尊敬和孝顺长辈是必须要做的事。
孩子孝不孝顺,看他怎么吃饭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跟他吃顿饭就知道了。
如果一个孩子吃饭时喜欢挑来跳去,吃饭很大声,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巴不得全放在自己碗里,碗里还有剩菜时,又去夹一筷子......
说明这样的孩子有失教养,还是个自私的人。
在吃的面前都自私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多大概率是孝顺的呢?
我们都说日本将尊老爱幼,践行的比较彻底,从他们吃饭就能看出来。
韩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像是长者。
在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从老及幼的顺序给屋内的人盛饭端饭添饭。
完毕,还得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对饭桌上的长辈们说:
“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顿丰盛的饭菜!”
正因为注重餐桌上的规矩,他们的尊老一直做的很好。
言传身教,一直都是祖辈们坚持的育人治家之法。
尤其是在教育很难普及的古代,普通人家的子女教育,就是靠着一辈一辈人的口口相传。
都说细节上看人品,一个人的修养如何,是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从小要做个懂礼貌、守规矩的好孩子,长大了才不至于走错人生的道路。
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