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桑弘羊为汉武帝献策薅富商的羊毛,
TUhjnbcbe - 2025/2/23 21:39:00

自汉朝开国至汉武帝初期,西汉的国库可谓是相当充盈。

据史料记载,

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都没法统计有多少串钱的绳子烂了还没用上;仓库里的粮食堆到放不下都溢出来了,以至于有些已经腐烂不能吃了;普通百姓家里都有马匹,也都吃得起膏粱肥肉........

但是,在汉武帝刘彻连年征伐匈奴之后,壮丁也都不务农了,丢下锄把从征;又不断有人被征发挑担运粮、修建工事,几近整个大汉都在为打匈奴而忙碌.......而这战争一打就是40多年无休,百姓们为此疲惫不堪,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而在这漫长的征途中,因为频繁用兵,财政开支惊人,汉武帝几乎花光了文景两代积累下来的国库,以至于“天下虚耗,户口减半”。

以上种种弊政最终导致了汉武帝统治后期的农民暴动。

面对连年征伐造成社会动荡的局面,汉武帝晚年终于幡然醒悟,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并强调要“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试图极力挽回民生凋敝的局面。

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论,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没有步入秦朝的后尘。

但是,这则“罪己诏”却加深了两个大臣的矛盾——霍光与桑弘羊之争。

01非比寻常的少年

汉武帝临终前,立年仅8岁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并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日后共辅幼主。

这四个人都是汉武帝很信任的人:

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身居要职时常出入禁宫,亲近汉武帝,却在20多年里未曾犯过一次错误;

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兵败归降于霍去病,在汉武帝身边,目不斜视。

上官桀——力气大,重要的是“懂事”,很懂得照顾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对自己很忠心。

桑弘羊——理财专家,可以说汉武帝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桑弘羊一手打造的。

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由于汉昭帝年龄尚幼,朝政大事都分摊在了四个辅政大臣手里,其中秉政的实际上是霍光。

这是为什么呢?

这四人中,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家是姻亲,桑弘羊这个御史大夫的官位比起三人要弱一些,

而金日磾在辅助初期就去世了,上官桀实际上没有什么背景,即使辅政还得通过联姻来背靠着霍光。

汉昭帝继位后,全力执行汉武帝晚年的主张——重视农耕,还三番两次地亲自耕作,做了表率。同时,停止战事,减免田租、赋税和徭役,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但是这样,有个人就不乐意了,谁呢?桑弘羊。

有人说,桑弘羊的思想被抄袭了两千年,虽然有点夸张,但他敛财的能力相当厉害。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际上,他推行的许多政策都是桑弘羊这个法家派提出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儒皮法骨”。

桑弘羊原本出身于一户富商之家,据说他幼年时期就可以不通过用“筹码”进行心算,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的“神童”,

因此,他在13岁那年被召入宫廷任侍中之职,这个职位能经常接触汉武帝,但不是商人之子能担任的,多是达官贵人或者名士才能担任。

桑弘羊能得到这个职位,可见他非比寻常才让汉武帝这样重视。

汉武帝的眼光很毒辣,桑弘羊并没有让他失望。

原本西汉的国库在汉武帝的折腾下,几乎空无一物了,但自打桑弘羊开始主持财政经济,别说国库,连汉武帝的私库都丰盈得不行。

02“薅”富商的“羊毛”

当时桑弘羊主要筹划了以下几件大事:

一是,算缗、告缗;

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就是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

当时,算缗令一经颁布,富豪们强烈抵制,汉武帝一看,那咱就推行告缗令吧,你们不是抵制么,现在若是瞒报自家财产,那可是要获罪了。

这两个政策,很有成效,不晓得幕后有没有汉武帝的手笔,总之,中等以上的富商,基本都被“告”了个遍,家产全被没收,而且这些人自打被“告”,几乎没人得到过平反,

想想这是多少钱,这一招可谓是“狠、稳、准”,普通平民那点家当,朝廷还看不上。

二是,盐铁官营。这一手笔很犀利,在汉初乃至更早,盐铁这两个买卖基本是私营的,像春秋战国的“七大富豪”里就有靠这两个买卖成为“巨富”的。

汉武帝为了将这两个重要的业务收为国有,任用熟悉盐铁业务的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主管全国盐铁事务,又派出桑弘羊当他们的“帮手”,这帮手意味着什么,不用说了。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朝廷提供煮盐工具,盐户们怎么煮不管,费用也自理,但是煮出来的盐朝廷回收,并且,食盐只能由官府统一售卖,不得私自买卖;

同样,朝廷在产铁的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不产铁的地区,设立小铁官,利用收集的废铁冶铸,铁器也不能私自买卖。

等这一切步入正轨了,孔仅、东郭咸阳却因权谋私利被罢官了,由桑弘羊接管。

这让我想起来悲催的麦当劳兄弟。

后来,桑弘羊将这一政策复制到了酒业,

类似盐铁官营,经私家作坊酿造后,由官府统一售卖。

这里要说一下,这一政策除了为朝廷增加了巨额收入,同时还防止了内患,当时经营盐铁业的除了富豪还有权贵,他们的钱可能比皇帝都多,

这对汉武帝来说,可是个很大的威胁,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对当时来说也适用,谁晓得未来这群人里会不会有仗着钱多闹事的呢.......

将这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才是上策。

三是,改革币制。

汉初,私铸之风盛行,而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幕后操盘的还是富豪和王侯们。

桑弘羊是怎么做的?

强迫诸侯王来朝拜武帝时,带着朝廷新发行的——一种白鹿皮制作的货币,将它作为献礼;用另一种新币——银锡合金来替代旧钱币;除此之外,下令私铸金钱者都处以死刑。

这一政策推行没多久,换币计划便失败了。

但是禁铸令得以推行,全国货币由朝廷统一铸造。

四是,均输、平准。

均输,调剂物资运输。

为了防止商贾们操纵物价,牟取暴利,并借此增加朝廷收入,朝廷在郡国枢纽设置了均输官,将当地应缴纳的贡赋土产集中送入均输官处,是送入京城还是调配到缺乏这些物资的地区,后面的事就朝廷自己安排了。

之前,这些原本都是各郡国派人运到京师,先不说这些物资经过长途运输,物价高得离谱,往往还出现同样的物资堆积京师,而远超出京师的需求量,造成浪费。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这个很好理解,与现在一样。

宋代王安石变法,便模仿了桑弘羊的这一政策。

03一人舌战群儒

虽说桑弘羊目光长远,理财有道,但是他也过于激进,尤其是他认为应该继续攻打匈奴。

他并不理解汉武帝为什么颁布《罪己诏》,因此,在霍光主持休养政策时,桑弘羊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于是,以霍光为首的保守派与桑弘羊这一激进派,围绕着朝廷是否该垄断盐铁专卖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来汉宣帝命人将这一辩论记载下来,即是《盐铁论》一书。

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令60多位贤良文学与桑弘羊一人进行辩论,双方在辩论过程又扩展出了多个问题,大概有三个方面的:

一是,盐铁专营的问题。

贤良文学认为,盐铁官营给了不法官商趁机大发横财的机会,打造的铁器质量低劣,割草迟钝,价钱又贵;官营的食盐也有苦味,百姓都不愿意食用,因此主张罢除官方专营。

桑弘羊认为,这些问题都是人为因素,并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他坚持主张继续专营。

二是,关于匈奴的问题。

贤良文学认为,对待匈奴,与其攻打不如用和亲,只要用仁义引导感化他们,就能维持和平。

桑弘羊认为,匈奴反复无信,时常背叛,只有通过武力打击,才能保证汉朝的安全。

三是,关于法治和德治的问题。

贤良文学认为,依靠严法镇压,就会走上亡秦之路,应该施行德政。

桑弘羊则认为,依靠严酷法令才能禁止人们做坏事。

这场辩论大会看似没什么结果,这时,霍光站了出来,他又借着昭帝的名义,罢去酒业官营政策,又在部分地区停止铁器专卖,除此之外,其他经济政策照旧。

但是,他主张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

实际上,贤良文学提出的“以德治国”却得到了重视。

这也让桑弘羊很郁闷,

霍光一派打着汉武帝在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这个旗号,

桑弘羊就是反对,也不能太过,他能指责汉武帝的决定是错误的吗?

他不能,也不敢。

只能将怨气撒在执行者霍光身上。

有人说,桑弘羊触犯了霍光之类的权贵利益,其实在我看来,霍光并没有完全推翻汉武帝早期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可见他也是支持充盈国库的。

而桑弘羊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其实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国库空空的时候,短时间是很有利的,但是长久来说,看似是提高了朝廷的经济,但是单方向的从民间榨取财富,一度造成国富民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财富需要经过流通,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民间辛辛苦苦打造的财富最终流入朝廷,而朝廷自打有了钱,支出也越来越庞大,很大一笔都被汉武帝自己花掉了,

长此以往,谁不疲劳,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谁愿意去做?

想努力攒钱吧,还得上报家产,家产越多越不安心,担心哪天被朝廷找借口“告缗”,家产充公........即使没有,那些专门针对富人的税制都让人胆战心惊。

这种情况下,民间又怎么会努力创造财富呢?

后来,由于霍光拒绝了上官桀封丁外人为列侯的请求,引起了上官桀父子的怨恨,而桑弘羊也因为想为子弟求官被拒,也对霍光专权表示不满。

于是,上官桀联合桑弘羊,暗中勾结燕王刘旦,密谋除掉霍光,废了昭帝,立刘旦为天子。

没想到事情败露,霍光诛杀了上官桀父子以及桑弘羊及其宗族。

1
查看完整版本: 桑弘羊为汉武帝献策薅富商的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