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经历,启蒙老师是难忘的。至今我不仅记得她的相貌,就连她的名字都记得清清楚楚,她叫彭爱珠。许多孩提时的朋友的名字都忘记了,而她却不同,她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启蒙老师,她个子矮,体形与义母差不多,但没有义母结实,比义母肤白,她的脸是方型的,上面布满了点点雀斑,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更像我们这些孩童。她与母亲一样,有一张伟大的像苍穹一样的脸。一个启蒙老师,教这些刚识字的小孩,需要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孩童的习性,这些她都具备。她在解读人与天地这三个字上,她说:两脚立着身挺直就是人;人头上有顶就是天;地就是土,土也是地;人在天地之间。人立着,头上有天;倒着有土就是地。中国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一幅简单的画,我们中国的字是活的。
后来我在学究(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我把他叫做学究)那里看到了一篇随记《语言与文字》:世界语言文字的代表是中文与英文。中文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物体的形象、事物的寓意等众多元素为基础,有序推进与发展而成的,代表了形意性的法则,具有恒永性,表达了东方人祖先的形意思维的特点;英文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是以26个字母为元素,密码式编排为基础,有序推进与扩展而形成的,具有创意性的法则与抽象,体现西方人祖先的逻辑思维特点。比较之下,中文文字的不变性确立它作为文字的权威性,决定了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书写编排起来比较繁琐;由字母组成的英文文字书写编排起来比较便捷,但不具恒永性。所以代表世界文字的首先是中文(收集于大英百科全书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还佐证了汉字的精妙绝伦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英文是其次。
还有语言文字看似一些没有生命的字句组成的非生命体,文字单个存在的时候也是个非生命体,可是当它们以绝妙的方式集合在一起时,却是能主宰人类灵魂的永恒生命。
还有音乐老师,甜润的声音、美丽的脸庞,飘柔的长发。《另一半》这个古老的神话就是从她那儿听到的。她教我们小学音乐课,我们特别爱上她的课,不仅是因为我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爱听音乐课,还因为她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编排的语言给我们讲述美丽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她是我孩童时一颗幼小的心的爱慕对像。她刚开始教我们的时候,我恨自己长不大。后来她嫁给了小学校长,比她大八、九岁,一年后生了个和她一般模样的女儿,成了年轻的少妇,但她的声音依然甜润,女性人体的优美曲线的曲率没有丝毫改变。
孩提时的我,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着憎恨的目光斜视着小学校长,多么强烈的嫉妒心。以前经常盼望上音乐课,后来不想见到音乐老师。在我自己当教师的岁月里,曾有学生告诉我,他阅读过外国儿童情杀故事,问我现实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没有回答,我把我儿时的秘密隐藏在心底。如今,回忆起小学音乐老师,一个能够捕捉到儿童情爱的女人,让我疑问更深,爱情是否对每个人,对动植物而言,并非某一个时段上的产物。
音乐老师讲的《另一半》:“很久很久以前,男生女生是合在一起的,因为天神不满意,用斧头劈开他们,分成两半。分开的他们因为很恩爱,男生和女生在相互寻找另一半的人生路上有喜有悲有离有合,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的相爱故事。”
童少时代的我,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却已萌发了对那位音乐教师的爱幕之心。由此可见,爱之情从小有之。少年时代的我,梦想着未来的另一半像电影女明星。渐渐成熟的我,思索着有另一半吗?怎样才是真正的另一半?爱情是什么?又怎么知道爱已产生了?我想,另一半应该是存在的。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活中恩爱如初白头偕老之夫妻。只是找到另一半者稀少。为什么合二为一那么艰难?也许是因为美丽的爱情只产生于过程之中,而不在结果之上吧!爱情是什么?想得到而没得到,爱的同时夹杂着一丝丝的恨,才是永久的爱。又如何知道爱已产生了?
学究曾说过,青年时代的他遇到过一位姑娘,她的音容笑貌、体态举止,她不在我眼前时依然存在,想对她说爱她,而面对她时说不出来,连相近的话都没说,甚至说些相反的话。他想这种状态能说明爱已产生了吧,但他不知道她是不是他的另一半。
东则夫人对“在爱的同时,夹杂着一丝丝的恨,才是永久的爱。”的解读是:“他的确真心地爱着她,她的一举一动都倍受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