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代的白眼视和斜视对儿童安全构威胁指
TUhjnbcbe - 2020/11/16 20:41:00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m.39.net/pf/a_4467180.html

昨天,网上被“白眼”事件刷了屏,无数人指出,白眼有典故,说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阮籍,很有才华,有才华就会傲慢。他对看不起的人,通常是以白眼招待;对同样有才华的人,就给予青眼,于是也给我们留下了“青睐”这个古典词汇。“青”在古代有“黑”的意思,因此,“青眼”就是“黑眼”。一个人在正视别人的时候,眼珠通常黑多白少(在日语里,“青眼”和“正眼”的发音是一样的);至于白多黑少的时候,只有两种状态:、眼珠向上翻。2、眼珠向旁挤。两种情况,都会留下大面积的眼白,比较吓人。

其实在《说文解字》里,关于“白眼”这种眼技,有专门的词汇,比如有个“瞯”字,训释是:“戴目也。”这个训释让我拍案叫绝,“戴”就是顶在头上,“戴目”,自然也是把眼睛顶在头上,当然,这个头上指眼眶的最上面,这是翻白眼的最标准姿态。但这个字也有“斜视”的意思,很可能古人觉得不管是把眼珠往上顶,还是往两旁转,都是露出巨大的眼白,有相通之处,于是用一个词表达。不过我们今天说一个人骄傲,还会说他的眼睛长在头顶上,在修辞上,目标指向一致;可见,人对骄傲的看法,总是那么相似。

在古代,往上翻眼珠的白眼,肯定不礼貌,估计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确实很难看嘛。一般上吊自杀的,或者犯癫痫的,才会出现这种状态。而斜眼看,内涵就丰富了。它有可能让人产生好感,也可能让人产生恶感。

让人产生好感的“斜眼看人”,这样的汉字不少,比如“眄”。汤显祖的《牡丹亭》词:“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得圆。”写美女走在春天的花园里,对着春光斜着眼左看右看,无疑是很养眼的场景。唐代有个大官叫张愔,他本人没什么,但他有个色艺双绝的小妾,叫关盼盼,因为白居易给她写过诗歌,从而留名千古。这个关盼盼,有的版本又写成“关眄眄”,“眄”和“盼”古代音义皆近,都是指斜着眼睛看,美女这么含羞偷瞥,在古人看来也是很美的,所以有这样的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们平常用的成语“含情脉脉”的“脉”字,本来应该写成“眽”,本义就是“斜眼视”。恋人之间,都比较娇羞,所以斜眼看,精确地描述了这种微妙难以言传的情态。古书上还有“睇”字,也是指“斜眼视”,也很美好,《楚辞·山*》里说:“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我们面前无疑会出现一个含笑的美女千娇百媚的形象。

另外还有“睐”字。《说文》:“睐,目瞳子不正也。”本义也是“斜视”,所以《洛神赋》里说:“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美女悄悄斜视,眼波流转的样子,让人心醉。但我们后来习惯把“青眼”称为“青睐”,则不是正眼看,而是斜眼看。这么看来,对一个人尊重不尊重,目光正不正,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同时呈现的微妙情绪,对于这点,我们的语言表达,是黔驴技穷的,还得靠实践,要靠实践现场对那微妙状态的捕捉。毕竟也有些斜视,是明显表示憎恶的意思,比如“睥睨”这个词,本义是“斜眼看”,但一般都表示不屑一顾。而“正眼看”,有时也表示不屑一顾。《后汉书》里写到祢衡瞧不起刘表,就“熟视”刘表,说:“死老头,你说什么?”这个“熟视”就是正眼使劲看,还看了很久。《史记》里写到灌婴召见魏勃,也是“熟视”他,轻蔑地说:“人家都说你勇敢,我看你就一窝囊废。”我们南昌人说直视某人,都用“睖”字,同样是很轻蔑的表情。

在人的五官中,能表达情绪的只有眼睛和嘴巴,但嘴巴不允许说话的时候,眼睛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器官,不过这种表达是如此微妙,所以古人创造了数不清的和眼睛有关的词,来对应这些微妙。虽然从“口”的词也不少,但大多不表示情绪,只和“呼吸”“吃”“说话”有关,在古书上,只有一次例外,有一个叫颜异的人,他是汉武帝时期的财*部长,汉武帝下诏,要改革币制,用一张*皮当四十万钱,这是中国最早的皮质货币,颜异不同意,又不敢说,于是嘴巴撇了一下,就被人告上去,判处了死刑。我起先读到这段时,总也不懂,撇一下嘴巴能有多大事,但是后来,已经想通了。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的白眼视和斜视对儿童安全构威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