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双眼在功能上是不平衡的。早在公元前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此做过描述。到年,意大利比萨大学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博雷利进一步提出存在视锐度的眼优势。此后在19世纪、20世纪里,关于眼优势的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兴起。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大脑和眼睛共同作用产生视觉,眼睛将光聚焦到位于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然后视网膜细胞会激发出神经信号,这些信号通过视神经传至大脑的视觉皮层;当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较差时,大脑中来自于另一只眼的信号就变得更加主导;而弱视就是一种反映了极端不平衡的眼优势的视觉疾病,指的是一只眼的视力由于这只眼不能恰当地同大脑一起工作而下降,以至于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0.8,两眼视力差大于等于两行,因此弱视也被称为懒惰眼(lazyeye)。弱视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约占总人口的3%。
弱视通常在幼年发生,主要由视觉剥夺,双眼交互作用以及视觉皮层上接受来自于两眼输入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的抑制导致。对于弱视的治疗,传统方法是把好眼遮盖,锻炼孩子使用弱眼。这种方法难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些负担,例如在学校里可能会经常遇到如下图所示的周围人的歧视,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可想而知。并且对孩子的好眼的过度遮盖也可能导致强弱眼视力翻转,造成所谓的遮盖性弱视。除了单眼遮盖,也有人采用药物来治疗儿童弱视,方法是将1滴阿托品药物滴到强眼,暂时性地造成该眼视力模糊,这样儿童就会使用患有弱视的眼,特别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