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儿童高度近视》发表在《BioMedResearchInternational》IF2.
引言
近视早已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的患病率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快速上涨。研究数据表明:在东亚国家的城市高中生中有80%—90%罹患近视。尤其可怕的是,他们中又有10%—20%的人最终会发展成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通常指屈光度超过-6.00D的近视。高度近视显著的临床特征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眼轴逐年快速增长,最后失去控制,导致眼球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后巩膜葡萄肿(图1)、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图2)、脉络膜新生血管(图3)、*斑裂孔(图4)、视网膜脱离(图5)等。高度近视是法定盲的主要病因,对视力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因此急需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来控制眼轴增长,预防近视并发症的出现。
图1后巩膜葡萄肿
图2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图3脉络膜新生血管
图4*斑裂孔
图5视网膜脱离
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scleralreinforcement,PSR)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手段减缓眼轴增长,可减少近视并发症的发生。PSR,是用异体材料(自体阔筋膜、硬脑膜、巩膜)加固眼球后极部,进而达到减缓高度近视眼轴增长的治疗目的。
早在年,苏联医学家Shevelev就曾用阔筋膜在尸体上进行PSR的演练,这是关于PSR实践的最早报道。年,苏联医生Malbran正式将PRS用于临床,报告了PSR治疗高度近视21例。
目前,临床上公认疗效较好,并且被广泛采纳的两种术式分别是美国医生Snyder—Thompson的单条带同种异体巩膜PSR(图6),和苏联医生NurmamedovNN的四片式同种异体巩膜PSR(图7)。
图6Snyder—ThompsonPSR
图7NurmamedovNNPSR
Snyder—ThompsonPSR术式,对于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于临床医师学习周期长。NurmamedovNNPSR术式,由于植片没有加固到眼球后极部,术后疗效欠佳。
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作,王乐今教授团队发明微创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简化手术过程,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取得良好疗效。
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
材料:同种异体巩膜片,制成直径10-12mm,双半圆形带蒂植片,蒂部1-1.5mm宽(图8)。
手术方法:直径10-12mm双半圆形带蒂异体巩膜植片,蒂部固定于下斜肌前角止端,植片两叶分别经由外直肌与下斜肌压贴于后极部巩膜表面(图9)。
手术特点:结合了既往前人术式的优点,既减少了手术中的创伤,又恰当的使巩膜植片加固到了眼球的后极部,保证了疗效。
图8双半圆形带蒂巩膜植片
图9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A侧面观、B后面观)
对已做过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的47名(83眼)高度近视患儿进行研究(表1),对患者术后0.5,1,2,3,4,5年眼轴、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随访(表2)。眼轴增长幅度平均0.26mm/年,BWard报道,正常学龄儿童平均眼轴增长参考值0.25mm/年,高度近视对照组患儿眼轴增长参考值0.46mm/年。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Indetail:6-month(P=0),1-year(P=0),2-year(P=0),3-year(P=0),4-year(P=0),5-year(P=0))。最佳矫正视力有71eyes(85.54%)显著提升,12眼(14.46%)视力稳定,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与手术年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年龄越小,术后视力提升越显著。因此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早做手术预后更佳。没有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复视、斜视及眼球运动限制等情况。
表1患者临床特征
表2术前及术后0.5,1,2,3,4,5年眼轴、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对比
图10术后0.5,1,2,3,4,5年眼轴长度随访结果
图11术后0.5,1,2,3,4,5年屈光度随访结果
图12术后0.5,1,2,3,4,5年最佳矫正视力随访结果
此改良版后巩膜加固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解决了之前的术式创伤相对较大、手术学习周期长、植片没有加固到眼球后极部等问题,为高度近视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可在全国推广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