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眼科新进展,,41(4):-.
吴叶红王曦琅
湖南省长沙市,医院(吴叶红); 湖南省长沙市,医院眼科(王曦琅)
基金项目
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课题(编号:)
摘要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 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程序扫描,采集所有儿童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对左右侧视放射FA及MD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儿童不同部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发育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的FA及MD右侧均略高于左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0.)高于左侧(0.±0.),右侧MD(0.±0.)低于左侧(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0.)低于左侧(0.±0.),右侧MD(0.±0.)高于左侧(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降低、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均降低,右侧视放射MD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侧视放射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弱视患儿比较:左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TI可以无创地观察弱视患儿视放射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扩散张量成像;视放射
中图分类号
R.4
>>>>>>>>>>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我国弱视患病率为2%~4%[1],是儿童视力残疾的首要原因[2]。目前,探索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途径成为眼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弱视患儿视功能损害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中枢发生学说和外周发生学说[3];中枢发生学说支持弱视的解剖学改变主要发生在视中枢,功能性磁共振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可支持该学说。扩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唯一可以无创、无放射性、可重复地在活体上观测大脑白质结构的检查方法,该方法使研究弱视的神经活动成为了可能。本研究旨在应用DTI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及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微观结构进行量化评估,探讨弱视视觉损害的可能神经解剖机制。
<<<<<<<<<<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