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1.医学世家,勤奋好学张健原名张明建,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张怀安、母亲肖瑞芳均系当地有名的中医,张健从小对中草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父母治病救人的风采和患者痊愈后的感激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童年时期张明建与姐姐张权、弟弟张宏一起就读于家乡湖南省望城县白马公社唯一的完全小学——鹧鸪塘学校。在全校多名学生中,姐弟三人名气颇高,全校师生几乎都能叫出三人的名字。由于姐姐张权、弟弟张宏都是单名,大家很容易将“张明建”误读为“张建”。一日,颇有才学的堂兄张壮尤来到他家,听说此事后便对他说:“建弟,古人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你心地善良,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我觉你将来最合适当医生。你名字张明建,我看可将中间的‘明’字省掉,‘建’字改为健康的‘健’比较好。你当医生,既要自己健康,又要能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张明建听后颇为高兴,自此改名为张健。此时,一颗立志要当医生的种子悄然埋进了他的心底。他读书更加勤奋,心中想着将来一定要考医学院校,成为一名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好医生。
年张健初中毕业后,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全国所有的大学、中学停止了正常招生,“老三届”的中学生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下乡劳动锻炼。恶劣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停止张健从医的脚步。他白天与农民在田间劳动,夜晚则在父母亲的悉心指点下苦读《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等医书。在无数个挑灯苦读的夜里,他情怀杏林,心慕医圣,思追药王,一心饱读青囊,只为悬壶向红。日积月累,小小年纪的张健,便已能在劳动空闲时为社员扎银针、寻草药,诊治一些小病小痛,当地农民见他“一根针一把草,疾病通通能治好”,热情地称呼他为“赤脚医生”“小大夫”。少年时期苦读医书打下的功底,为后来张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种医书中的重要条文,他都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年9月1日,张健经组织批准正式跟随其父张怀安侍诊学习中医,在学习期间,他须臾不离,日间临诊,夜晚读书,鸡鸣冷月,*卷青灯,用功不为其苦。3年内他跟随父亲诊治了十余万人次的眼病患者,认真研读了《*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著作,做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对祖国的传统医学有了较为深厚的理解。
在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时代,张健有了一个医院(原湖医院)进修学习西医眼科的机会。在老一辈眼科专家吴振中、龙沛之、聂爱光、蒋幼芹等眼科老师的指导下,张健系统地学习了西医眼科知识。年,他参加了湖南省首届中医眼科进修班,师从袁彩云、肖国士、魏湘铭、朱有章等老师,系统地掌握了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年,张健在乡镇卫生院首开白内障、斜视、青光眼等疾病的手术治疗记录。他运用传统的“金针拨障术”治疗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在当地远近闻名,一些失明数年的患者,经他施行“金针拨障术”后得以重见光明,感激不尽,逢人便夸张健的医术好、医德高。有一年轻女患者,自幼左眼内斜视,心理自卑,加上恋爱三年,却被抛弃,几度轻生,在朋友极力推荐下找到张健,张健为她做了“斜视矫正术”,效果相当满意,后嫁一*人,生活美满幸福,在当地传为美谈。患者张某因双目患角膜翳失明,经张健为其双眼做“鼠尾筋膜球结膜下埋藏术”,术后2个月,恢复了视功能。因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睛珠胀痛难忍的*某,经他中医辨证论治,并配合针灸、手术治疗后,睛珠胀痛均愈,至今三十余年未再复发。年,张健秉其父亲张怀安“青光眼从肝论治八法”的思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原发性青光眼例的辨证论治”论文,发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杂志》年第1期,同年被日本神户中医研究会收入《中医临床讲座》,引起同行的极大
年10月,张健从乡镇卫生院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湖南中医学院)医院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年获湖南省“首届青年自学成才奖”;年经有关部门考试、考核,获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湖南中医学院颁发的中医医疗大专毕业证书;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证书”。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医院工作期间,张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经过正规大学教育,系统知识起点低,应该比别人更加勤奋,付出更多努力。多年来,他总是晚睡早起,为的是汲取更多知识。他通读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范教材(《医学英语》除外),尤其是《中医眼科学》《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等各种新旧版本。为了赶上信息化社会的脚步,年,51岁的张健又自学使用电脑,白天临诊,晚上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眼科专业的最新动态。正是大量的文献阅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孜孜不倦学习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主编专著12部,获科研成果奖6项,在省级及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年张健晋升为主任医师,年获湖南中医药大学医院“首届名医”,年12月获第三批“湖南省名中医”称号。从年开始到现在,张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从未脱离临床第一线。
2.临床实践,硕果累累 张健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近50年,对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治疗眼型重症肌无力、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病变和眼底变性病变等疑难眼病上有独到之处。如患者刘某,患重症肌无力,双眼上胞下垂,不能瞻视,每每必用手拈眼胞方能视物,经张健采用益气、养血、通络为主的治疗方法,服药3个月后,症状消除,眼病痊愈。患者陈某,年方18,双眼患视神经疾病,视力仅存光感,张健采用家传舒肝明目汤加减为其治疗半年,双眼视力均恢复至1.2。患者袁某,双眼患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底反复出血,几近失明,张健采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为其治疗3个月,双眼视力恢复到1.0。患者王某,患视网膜静脉阻塞,张健采用平肝潜阳,养血通络法为其治疗3个月,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全部吸收,视力恢复正常。患者龙某,双眼患老年性*斑变性、*斑出血、*斑囊样水肿,双眼视力极度下降,几乎失去生活信心,张健采用滋补肝肾,活血明目法为其调理治疗半年,患者双眼视力均恢复至0.5,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唱歌跳舞,戴上老花镜,读书看报也不成问题。患者朱某,因双眼患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逐渐下降,视野缩小如管状,张健采用滋养肝肾,活血明目法为其治疗半年,患者双眼视力明显提高,视野扩大,患者及家属感激不尽。患者郑某,双眼患开角型青光眼,眼压高,视力日渐下降,张健认为主要是由风火痰郁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的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所致,采用通血脉,开玄府,宣壅滞,缩瞳神等方法治疗,较快地改善了症状,保存了良好的视功能。几十年来,经张健治愈的眼病患者,不胜枚举。
3.著书立说,行医为民 张健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主编出版了《张怀安医案精华》《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张健眼科医案》《中西医眼科临证备要》《眼科汤头歌诀》《眼病防治大盘点》《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讲故事学中医》(1~4册)《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博客问答实录》《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网膜血管病——专家答疑解惑》等12部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医专著,其中《眼病防治大盘点》被列入《全国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并再版,《张怀安医案精华》《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和《张健眼科医案》在相关购书网站上获得“五星”好评。他还多次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此外,他担任副主编、编委,参与出版眼科专著30余部。
4.勇于实践,敢于攀登张健先后在《中医杂志》等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8次荣获优秀论文奖,其中多篇论文被收入《中医年鉴》。
5.重视科研,继承创新 主持或主要参与科研项目8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1项,省、厅级科研成果6项,长沙市科研成果1项,曾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6.教学传道,授业解惑 每年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3个本科班及本硕连读班授课多个课时,作为老师,传道授业,情系学子,主讲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等多门课程,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眼科学教学骨干力量。同时他每年指导25~30名进修医师和实习生,多次被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优秀带教老师”。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中医眼科硕士生4名。
7.科学普及,心系大众 张健教授虽已年近古稀,但依然体魄健壮,精力充沛,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非常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为解除广大病友的痛苦竭尽全力。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他目睹了众多因对眼科知识不了解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失明的患者,每当此时,倍感痛惜,他深切体会到普及眼科诊疗常识的必要性。在繁忙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在各媒体平台开辟个人网站,共发表科普文章余篇,仅在“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上就收获万点击量,曾获患者推荐热度榜第一名。医院门诊看病开方,晚上则在家撰写科普文章,回复患者,热心地为广大患者答疑解惑,拥有众多读者和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在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报纸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余篇,并多次应邀参加电台、电视台科普节目讲座,被评为“湖南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