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拳友练习“斜飞式”时,大多按照“右野马分鬃”来演练,源于杨澄甫的弟子多按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二十三节“斜飞式”、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七十一节“斜飞式”)为完全相同的拳照。
我认为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误植)”形成的。先看《太极拳使用法》(年文光印务馆出版),所用的“斜飞式”拳照与“右野马分鬃”拳照完全相同。而借助同时拍摄的“左野马分鬃”拳照,与“右野马分鬃”拳照对比,可确定“右野马分鬃”拳照为《太极拳使用法》原书正确的拳照。因左、右野马分鬃是同时拍摄的(在年之前拍摄的),不可能左、右野马分鬃都错。
年之前拍摄时,很可能漏拍了“斜飞式”的拳照,而在年成书时急用“斜飞式”的拳照(当时筹划拍照不易),董英杰只好借用了“右野马分鬃”拳照。
郑曼青编《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年),将文字予以改写,但却是将《太极拳使用法》全部拳照原样套用,所以“斜飞势”的拳照就一直“误植”,用了“右野马分鬃”的拳照植入。
误植了的“斜飞势”我如此猜测,理由是杨澄甫的两不同拳势定型架必定是两次拍摄的拳照,“斜飞势”拳照与“右野马分鬃”拳照绝不可能一模一样,完全相同。而“右野马分鬃”拳照可以用同时拍摄的“左野马分鬃”拳照证实是正确的。那么,“斜飞势”用“右野马分鬃”替代就是误植了的。所以说,用“右野马分鬃”演练来替代“斜飞势”演练,是历史性“误植”。
为了弄清“斜飞势”确切该如何演练,只有借助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关于“斜飞式”的文字描述来进行。因为《太极拳使用法》一书是《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母本。
请看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斜飞式”一节中所说:“接倒撵猴,如敌人自右侧面向我上部打来,我急用右臂向敌人右臂外侧掤,右足同时向右侧出步。如敌人下压我臂腕,我即乘势往下稍沉劲,随即将左手上提,提至敌腕上面,手心向下贴合其右腕,往我左侧略施采意,左足暂坐实。随将右手向敌右臂下抽出,顺势用腕部侧面向敌上斜挒去,手心侧向里(野马分鬃手心向上朝天),右脚变实,左脚为虚,眼神随去,身亦右攻。则敌自歪而倒矣。”(《太极拳使用法》第29页)
杨澄甫这里,杨公特着重说:“……左手上提至敌腕上面,……往我左侧略采,……右手从敌右臂下抽出,顺势用腕部侧面向敌上斜挒去,手心侧向里。”
请注意,“左手(内旋)上提贴敌右腕往左侧采,右手从敌右臂下抽出(外旋转内旋),顺势用腕侧面向敌上斜挒去,手心侧向里”(“右野马分鬃”是手心向上朝天的)(成右弓步),这才是“斜飞式”的练法,完全不同于“右野马分鬃”。
可见用“右野马分鬃”练法替代“斜飞式”是历史的误植,现在到了还原杨澄甫“斜飞势”演练过程的时候了。
按照杨公所说:“……左手上提,提至敌腕上面,……往我左侧略施采意,……将右手向敌右臂下抽出,顺势用腕部侧面向敌上胁(斜)挒去,手心侧向里。”按此演练成如下过程:右倒撵猴、右转回收、左实右虚、抱球虚送、右脚进裆、弓步斜挒、斜飞式。
再从《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斜飞式”,描述为:“……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与上述“用腕部……向上挒去,手心侧向里”的练法映照相符。
另据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第63页“斜飞式”,描述为:“左为采手,右为挒手,松肩坠肘以右挒手向对方耳部打去。”这也旁证了上述《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的部位为“耳部”,而非腋下。
近期,李铭钧先生发布了陈微明保存的杨澄甫青年时期的拳照,其中就有“斜飞式”拳照,证明了《太极拳使用法》中“斜飞式”文字描述的正确性。拳照如下,可为确证。
杨澄甫青年时期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