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的一天傍晚,一家人正在家里各忙各事之时,正是孩子该去练字的时间。催促几次都不动,孩子突然说看东西有重影。
这种小伎俩,在为娘的眼里可算不得事儿。一边继续跳操一边给她说“没事儿,闭眼休息五分钟。”
这五分钟里,她可一点都不安分,在沙发上磨皮擦痒的跳,完了回到地面虚着眼到处横冲直撞,说就是看不清了。我提醒她坐好休息,至少说了五次。
终于挨过这几分钟,她说还是眼花,看什么都不清楚。在半信半疑中,我弄来热水给她热敷,叮嘱她继续躺着放松。一来二去就到了睡觉睡觉,作业的事就此泡汤。
第二天下午给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孩子仍然说有重影。我心里开始嘀咕了,难道真的眼睛出问题了?但可能性很小呀,现在电子产品泛滥,有不少朋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但我家娃控制得很严格呀,一个星期加起来还没别人一天看得多,怎么可能呢?
我赶紧找出那几朋友的电话打去询问。大家都建议有问题及时诊治,去XX医院看看,号很难约得抓紧抢。
幸而因为疫情原因,居然很容易就约到了三天后的号。
医院人多势众,出发当天各种消*防疫的东西我都带齐了才敢出门。可是轮到医生看诊的时候可就什么都顾不得了,医生初步诊断是交叉复视,但要结合眼科各项检查和MRI后才能判断具体的原因和症状。
我们就开始在一张长长的导诊单的指引下,医院各处进行检查,有的项目要预约几天后的。最终在带着医院后,完成了各种检查,拿着结果重新找到医生给评断。
医生说,眼睛没问题,神经也没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然后就让我回家!
回家路上,我问孩子还有没有重影,她说没有了!医院的时候突然没有的!我的心情可以说是悲喜交集,折腾了这么久居然是这样的。而此前的十天里,每次问她她都说有,而且坚决不承认在撒谎……
后来我跟很多家长沟通后,发现不少孩子会有类似情况,即假想自己生了某种病,以此来回避或者达成某项需求。
近来我严格限制了孩子的动画时间,每天跟她商定了要完成的一些小任务后才允许她看电视半小时。由于还在幼儿园,这些任务大概就是舞蹈练习、绘画、绘本阅读、写数字之类的,难度也不大。
可是当我发现她没有认真的履行约定后,我取消了她看电视的权利。这非但没有让她有所收敛,反而所有的任务都不再完成了。每天我下班后都发现她虚度了一天,所以晚上就督促她要遵守规则计划,催着她完成任务。
那几天我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时不时两人还要吵上一架。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编造一个可以让家长分心的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家孩子大概就是这种情况,特别不喜欢被安排,不喜欢被束缚。我一味地去安排她的生活时,她不得不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细思了前因后果,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几条经验教训:
不随意逼迫孩子做事,以免造成其逆反心理
每个孩子都是自由浪漫主义的化身,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时,他们最主要的思考方向是“我喜不喜欢”,而不是“我应不应该”,而大人总是以后者为考量方向。这就导致了孩子与大人先天会有动机上的冲突,从而引发各种不必要的战争。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就得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孩子,会不会喜欢作为家长的别人给我安排的这些事呢?天天被催促着去做事的感觉是很难受的,我都接受不了,何况孩子?
在大多数孩子的心里,家人跟他是平等的,他情愿相信外人的话,也不愿意家长让干啥就干啥。所以,如果保持好自己的育儿心态很重要。
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畅所欲言
我经常会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些时候,孩子会对我说她开心活不开心。一般来说,不开心的事她都能明确地说出为什么。但是如果这件事是跟我有关的,孩子一般就很难开口了。
比如我安排的任务没有做,她心里肯定知道会受到一些惩罚或者教训,但是这个感觉是隐隐的存在的,她并没有很直接的将感觉和事实结合在一起。但我问起来的时候,她很快就能联想到,但却不敢说。
这个时候,应该想法设法引导孩子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情,可以很好地帮助她疏导自己的情绪。一定不要让自己不敢说真话。
家长多参与孩子的任务计划,做好用心陪伴
我给孩子的任务中,许多都是我认为很简单,一会儿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就想当然的任务,孩子可以很自觉地独立完成。可是正是这种想法,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产生一种不被接纳的感觉。
孩子的任务意识还没有建立时,让她独自去做某件事,哪怕是她很熟练的事,只要不是自己主动的,她都不会很情愿。就像有些爱唱爱跳的孩子,你突然让她唱首歌跳个舞,她会很抗拒。
所以,必须要孩子去做的事,就试着按照孩子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来推动他完成,尽量用迂回、婉转的方式,比如做家务可以用贴Sticker的方法来做打卡记录,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是学习任务,大人尽量陪着一起参与,让她充分理解和掌握学习本身的意义。总之,务必要跟孩子减少正面冲突,以免他/她做出一些意外的举动。
育儿是门大学问,现在的孩子智商高,心思多,由不得家长不费神。以上是这个治疗眼睛的过程让我体会到的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家长,以免大家接着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