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最近,各大头版头条都被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引发争议的话题刷屏了。饱受争议的插画源于人教版小学1-6年级的数学教学教材,插画中的人物眼神呆滞、歪嘴斜视、眼距过宽、鼻梁塌平、发际线高、表情怪异,画风十分奇怪,看起来毫无美感,甚至存在打擦边球的问题,比如吐舌头、凸显男女生理特征的器官等,瞬间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
当年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被流出,00后基本上没见过,网友:时代回忆
据悉,教材插画由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提供,并于~年通过审定,距今已有10年的时间,而教材的受众群体是1~6年级的学生,如此诡异又低俗的插画,荼*了孩子们如此之久的时间,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审美和价值观。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网上的质疑声和吐槽声越来越多,人民教育出版社最终针对此事件给出回应:将虚心采纳意见和建议,提高绘画水平,将重新绘制部分违规的封面图和部分插图。
看到这些不堪入目的课本插画,不仅勾起了80、90后儿时的记忆。当年他们上小学生时,智能电子化产品并未普及,大家课余时间比较无聊,往往会对书本插画进行观赏和“二次创作”。特别是开学发新书时,多数人都忍不住翻开语文课本观摩里面的插画,毕竟,语文教材的故事性很强,配图也十分精彩。
从80、90后网友晒出的小学课本可以看出,插图画风饱满又写实,人物朝气蓬勃、阳光积极,且画面十分唯美温馨,与文章内容高度吻合。
盘点80、90后语文课本里的写实插画
1.《少年闰土》中的主人公闰土在看守瓜田时,为了防止猹偷吃西瓜,会拿着钢叉刺猹。针对这一幕就配了一幅图文相符的插画,闰土站在西瓜地里,手里拿着钢叉,正对着一直猹,眼神坚毅,动作勇猛,让人十分佩服。
2.《司马光砸缸》也是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课本,一个小孩掉入水缸后,别的孩子们手忙脚乱,有的奔跑着找大人、有的急得大哭、有的朝着远方大喊……而唯独司马光将水缸砸开,被困于水中的小孩正随着水往外淌,十分形象生动。
3.以《乌鸦喝水》为例,用生动有趣的插画讲述乌鸦叼石子,后使瓶子中的水上升至瓶口的故事。
4.《曹冲称象》这篇文章的配图也十分饱满,所有的插画都十分写实,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每个人物都很鲜明。除此以外,《老舍家的猫》、《倔强的小红*》、《完璧归赵》等文章的配图都各有特色。
精美的插图让课文内容都变得十分有趣,毕竟语言再生动也不如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强。历经一代又一代的改版后,课本插画的画风逐渐“跑偏”,这次人教版教材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希望各个出版社能引以为戒,提升教材插画的整体水平。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我们不懂美学,但是真正的美至少是大众普遍可以接受的,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多数人看完都感觉赏心悦目,而不是膈应人,让人浮想联翩。
尤其是中小学教材的受众群体较为低龄,他们堪比一张白纸,将来会变成一幅怎样的画卷,这与认知教育脱不开关系。年幼无知的他们被灌输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接受并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课本插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课本上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可以勾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插画紧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得不说,每一幅插画都会对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特别是低龄群体,理解和认知能力十分有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插画颜色鲜艳、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小学生通过对插画的认知和学习,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增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而言之,插画是图文信息兼容的视觉表达方式,是课本的“第二语言”,是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小学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希望插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儿童的认知水平,注意插画的艺术性和美观性,以及与文章内容的协调性。